新港新能源汽车原始股最新消息_1

小米的创始人雷军曾经说过一句很著名的话:只要站在风口之上,猪都能飞起来。这句话同样适用于新能源汽车领域。就在几年前,在国内诸多利好政策的扶持下,造车新势力风起云涌,一时风头无二。几乎每家新势力车企都在PPT里畅谈如何颠覆现有的汽车行业格局,那些数十上百年的品牌在他们眼里都像纸老虎一样"吹弹"可破。

没想到这么快风口就过去了。整体车市持续低迷,国家扶持政策滑坡,造车新势力们举步维艰。

就在近日,曾经是造车新势力一员的绿驰汽车,由于经营管理不善导致资金链断裂。迫不得已,绿驰汽车选择"卖身"续命,出让60%的股份给河南省国投企业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河南国投)。据悉,此次股权变更已经完成。河南国投已经正式入主,并拥有控股权,成为绿驰汽车的实际控制方。随之而来的,公司名称亦由绿驰汽车科技(上海)有限公司更名为绿驰汽车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绿驰汽车)。

出让控股权委身他人?绿驰的蹉跎岁月

根据天眼查系统显示,在股权变更前,深圳九州汇连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是绿驰汽车的唯一股东方,拥有100%控股权,注册资本近13.5亿人民币。2020年3月6日,绿驰汽车已完成股权变更,投资人新增河南省国投企业管理有限公司,认缴资本近20.2余亿人民币,获得60%股权。

此次变更,河南国投已经成为绿驰汽车新的实际控制人,原绿驰汽车的股东方及运营主体已经退居次席。事实上,这也是造车新势力中第一家出现这种状况的企业。

与绿驰同时期的蔚来、小鹏、威马等同行者已经逐步走上轨道,绿驰却在打拼几年后委身他人。这番遭遇实在令人不胜唏嘘。

曾几何时,绿驰也曾经雄心勃勃,志向高远。2018年,时任绿驰汽车联合创始人兼CEO的王向银曾表示,绿驰汽车将通过联合制造(代工)、自主申报、购买资质三条渠道并行的方式获得造车资质。

绿驰汽车也在2018年6月对媒体宣布其宏达的产品规划,产品平台就有三个,分别命名为CC、M、S三个平台;产品层面更是将以半年推出一款新车的业界高速度投放市场。

2019年5月,绿驰汽车曾与长安宣布合作,用已经退出中国的长安铃木闲置产能为绿驰汽车代工。联想到绿驰汽车此前曾宣布将于2019年6月正式上市首款紧凑级SUV车型,此番合作声明给人的感觉是铁板钉钉,绿驰的新车肯定会很快面世。

打脸的是,实时今日,此事仍无下文。相反,关于其新一轮融资迟迟没有发布消息,这也引发了业内的高度关注。由于没有车型上市,也谈不上什么上规模的营收,绿驰只能靠融资生存。诸多尝试无果,绿驰汽车只能"卖身"续命。

"洗牌"从人事开始

绿驰汽车集团创始人兼CEO则是业内人士王向银。王向银的汽车职业生涯主要在福田汽车,从1999年至2016年的17年间,王向银先后担任福田汽车执行副总经理兼海外事业部总经理、福田汽车副总经理兼营销公司总经理等职务。

2016年,王向银脱离福田汽车后,创立绿驰汽车。根据公开资料显示,变更前的绿驰汽车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成立于2016年8月,注册资本为13.5亿元,经营范围包括汽车科技专业领域内技术开发、技术转让、新能源汽车充换电设施建设运营、从事货物及技术的进出口业务、销售汽车等方面。

诡异的是,仅仅三年之后,王向银却挂冠而去。根据资料显示,2019年3月,绿驰汽车高层发生变动,绿驰汽车集团创始人兼原CEO王向银向董事会递交辞呈,绿驰汽车集团原常务副总裁任亚辉接棒王向银任绿驰汽车CEO,成为绿驰汽车的实际控制人。对于创业型公司来说,创始人出局的情况非常罕见,尤其是动辄数十亿投资的汽车行业更是闻所未闻,其中的冲突非"不可调和"四个字可以形容的。

我们只要盘点下绿驰汽车曾经爆出的剧情就略知一二:2018年,绿驰汽车与"金星"超级轿跑项目设计公司----意大利I.DE.A不欢而散,后者公开宣称绿驰汽车欠款2700万欧元;随之而来的则是更加劲爆的大股东中能东道以出售以"原始股"的方式非法集资;更加诡异的是,绿驰汽车竟然上演与中能东道大股东"分手"的戏码,真真假假,外人不能辩也;当然,绿驰汽车资金链断裂、拖欠工资不发的信息更是频频传出。

可以佐证的是,绿驰汽车预计投资55亿元的江西九江新能源电动车生产基地,自2018年6月22日签约落户之后,一直处于平整土地的状态,至今仍未取得进展。

事实上,有接近绿驰汽车的相关人士向"Nice好车"透露,从今年初开始,绿驰汽车的相关业务已经基本停摆,内部核心班子实质上已经处于解散的状态。这就是说,在被河南省国资控股后,核心团队已经"出局"。

据媒体报道,"中国汽车观察"也向长安汽车相关人员求证接下来双方代工合作的进展,但长安汽车对此消息不予置评。

事实上,造车新势力的生死淘汰赛已经吹响倒计时的铃声。绿驰汽车在关键的融资进度、技术研发、生产资质以及交付运营方面,都无实质性突破性成绩。这不仅仅大大晚于竞争对手,更是让自身陷入生死边缘。

更重要的是,大众、广汽、长安等传统燃油车的强手转型新能源的速度非常快,技术相对成熟的新能源车型已经快速上市,同时国家新能源政策补贴却大幅退坡,这些因素让绿驰汽车的处境更是艰难。

尽管河南国投携资入场,但绿驰仍可以说是造车新势力中第一家"出局"的企业,因为绿驰的核心团队的解散,也因为迄今为止,绿驰仍未有真正的量产车上市,更遑论未来要面临的生产、交付以及运营难题。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为什么有那么多企业做新能源汽车?

值钱。合肥长鑫是一家从事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的研发、制造和销售的公司,其主要产品是动力锂离子电池。当前,新能源汽车市场前景广阔,动力锂离子电池作为新能源汽车的核心零部件,市场需求也在不断增加。因此,合肥长鑫的业务前景较为乐观。

聚马飞腾新能源汽车100%返现是真实的吗?

为什么有那么多企业做新能源汽车?

现在的汽车市场,如果不讨论点新能源汽车信息,感觉就像是落伍一样。社会关注度更是聚焦在新能源汽车上,车企推出的新款燃油车几乎都被新能源汽车信息覆盖。为什么有那么多企业争先挤着去做新能源汽车?新能源汽车真的是汽车市场的未来吗?

企业经营的目的,其实就是为了利润,新能源汽车企业如雨后春笋般面世,其实和新能源汽车的钱好挣、新能源汽车好造有关。

大家都知道,新能源是未来发展的大趋势,很多国家都明确公布具体的禁售燃油车时间表,车企也陆续发布停止研发燃油车转型新能源车的消息。时代进步就是这样,一旦趋势形成,就得紧跟步伐,不然很快就会被淘汰。

与此同时,国家的各项正向政策也刺激新能源汽车蓬勃发展。新能源汽车造就了一个潜力巨大的市场,且目前的竞争相对少,谁都想在未来的汽车市场获取红利,更想尽早占得先机领跑市场。

于是乎近几年嗅到巨大商机的企业家纷纷入局,甚至抢先于传统燃油汽车车企,结果是到目前小鹏、蔚来、特斯拉等新生代占得头筹。之后小米、百度、 华为、美的、恒大等公司或参与或直接加入新能源造车行列。

新能源汽车比较燃油车售价普遍偏高,甚至有一些老年代步车或者老年代步车类型的电动车转型新能源汽车后,原本售价几万元直接提升大几万到十几万元,成本几乎相同,获利几倍提升。

对比燃油车的发动机、变速箱、底盘等技术含量较高的部件,一般入局汽车制造行业非常困难。新能源汽车的核心技术其实不高,电池供电给电机驱动车辆前进,原理对比燃油车简单透明,燃油车和新能源汽车的成本天差地别。

国家的激励政策,也极大鼓舞非汽车行业的人涌向新能源汽车,但运营方式和传统车企有明显的区别:好的一方面如建立直营店统一管控、车企高层直面客户提升服务等,但不好的地方也有很多,甚至还有不少车企卖车亏钱、转卖积分挣钱的情况发生。国家的几次骗补处罚也能反映出车企除了挣消费者的钱,更把矛头瞄向政策补贴资金。

在经济环境整体不向好的情况下,大批资本手中的钱放不出去,新能源汽车正好给了他们投资发展的机会,于是就看到很多车企单靠一张PPT,就能很快地融资。实际情况是,不少车企看中的是投资机构的钱,投资机构看中的是新能源汽车未来提升溢价的机会,两者相矛盾,最终造成大片新能源汽车品牌急速消亡。在车企、对于投资机构眼中,不管钱是谁出,新能源汽车的钱就是好挣。

再说新能源汽车好造。回顾很多新能源汽车车企的发展,不难发现与其说是汽车生产厂家,不如叫做组装厂。车企有任何规划,对应的供应链都能快速提供出来。只要有资金、只有有工厂,很快就能诞生一个新的新能源汽车品牌。

前面提到过资金问题,有大批的投资机构投入资金做局。工厂的问题就更不是问题了,尤其在国内更容易解决,因为中国就是“世界工厂”。大家熟悉的小鹏汽车,由海马汽车工厂代工;首创换电模式的蔚来汽车,由江淮汽车代工;定位高端的极狐,直接选取供应链麦格纳做代工,并且在车尾大气地打上“麦格纳”标识做宣传,不但解决了自身生产线问题,也解决了代工厂生产线闲置的难题。

工厂有了,配件也不是问题。没有电池?以宁德时代为代表的一批电池企业提供;没有电机?不用去找就有很多供应商主动投标;没有电控系统?北京、上海、深圳的科技公司早就准备好不同版本的系统供选择。新能源汽车最具代表性的几大件:大屏幕、电动座椅、全景天窗和芯片,都可以根据需求,供应商定向匹配提供方案。就连底盘这种需要技术和经验的集成品,都有专门的公司负责完成。制造新能源汽车远比制造燃油车容易。

面对一片蓝海市场,投资机构意愿强,销售价格有保障,获利渠道多样化,生产要求也比燃油车低。复杂程度极其高的汽车生产,在电动化转变过程中大大降低门槛。一不小心出了爆款,更是千百倍地提升了原始股。于是乎,国内新能源汽车市场一片“欣欣向荣”,非常多的企业争先挤着去做新能源汽车。

汽车的生产是一件严谨的事,汽车的发展也需要产业链的完备和市场的有序扩张,两个条件必备,汽车市场才能走向成熟。如今的新能源汽车还处于野蛮发展阶段,明年国补退坡,或许就是一次洗牌,这对新能源汽车的健康发展极其有利,国家“看的见的手”逐渐摆正了新能源汽车发展的轨道。

是真的,我们是今年七了一辆威马车,是百分之百的补贴,三个月我们已经提现一万多元了,是国家补贴和地方政府补贴,还有他们公司给补贴的,但是车上的广告必须给打,每三个月上传一次车上的广告!从十月过后就取消地方补贴了。只有百分之六十的补贴了

本文来自作者[听松涛]投稿,不代表溟宇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gumingyu.com/jingyan/202508-14797.html

(5)
听松涛的头像听松涛签约作者

文章推荐

发表回复

作者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3条)

  • 听松涛的头像
    听松涛 2025年08月06日

    我是溟宇号的签约作者“听松涛”

  • 听松涛
    听松涛 2025年08月06日

    本文概览:小米的创始人雷军曾经说过一句很著名的话:只要站在风口之上,猪都能飞起来。这句话同样适用于新能源汽车领域。就在几年前,在国内诸多利好政策的扶持下,造车新势力风起云涌,一时风头无二...

  • 听松涛
    用户080601 2025年08月06日

    文章不错《新港新能源汽车原始股最新消息_1》内容很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