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有关“自省的名言警句古文”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自省的名言警句古文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1. 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荀子·劝学》。
砺:磨刀石;磨刀。参:检查。省:反省。知:同“智”。木材用墨绳弹量过就能取直,刀剑等金属制品放在磨刀石上磨就会锋利。君子广博地学习,每天检查反省自己,就能明智通达而行动无过失了。这句话强调了博学和反省对一个人不断进步的重要性。
2. 事事难上难,举足常虞失坠。件件想一想,浑身都是过差。——清·金缨《格言联璧·持躬类》
世上的许多事,都是难上加难。采取任何行动,经常考虑到失误。每件事都认真反省,发现到处都有错误。
3. 只顾议论他人,也要看看自己。——清·申居郧《西岩赘语》。
不可只批评他人,而不反省自己。只见别人眉毛短,不见别人头发长。形容只看到别人的短处,而看不到别人的长处。
4. 不自反者,看不出一身病痛。不耐烦者,做不成一件事业。——清·金缨《格言联璧·处世类》
不懂得自我反省的人,是不到自身的毛病的。没有耐心的人,是做不成一件事情的。
5. 静坐常思己过,闲谈莫论人非。——清·金缨《格言联璧·处世类》
静坐无事时,要常常反省自己的过错。闲谈时,不要说别人的坏话。
6. 丈夫立身须自省,知祸知福如形影。——唐·樊铸《及第后读书院咏物十首上礼部李侍郎》之十。
大丈夫立身处世要常常反省自己,应当知道祸与福如影随形,紧密相连。
7. 事事难上难,举足常虞失坠。件件想一想,浑身都是过差。——清·金缨《格言联璧·持躬类》)
世上的许多事,都是难上加难。采取任何行动,经常考虑到失误。每件事都认真反省,发现到处都有错误。
8. 出言须思省,则思为主而言为客,自然言少。——明·陈继儒《安得长者言》。
发表意见之前应三思,因为思想是主要内容,而语言只是表达思想的手段,是次要的。一旦明白了这个道理,说话自然就会谨慎。
9.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里仁》。
贤:指贤者,德才兼备的人。齐:相同。遇到贤者,就想着与他一样;看到不贤的人,就要反省自身切不要和他一般。这是说要学他人之长补己之短,又要以他人的过失为鉴不重蹈覆辙。这句话是儒家修身养德的座右铭,也具有普适性。
10. 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先秦《论语·颜渊》载孔子语。
内省,自我反省。自我反省没有愧疚,那有什么忧虑、害怕的呢?这是孔子教导学生的话,意谓只要加强自身修养,不作亏心伤德之事,那么就可心底无私天地宽了。
1. 文言文< >中的词类活用\文言句式\一词多义\
词类活用
名词作状语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日:表时间的名词,放在动词“参省”前,作状语,当每日讲。
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上、下:方位名词分别用在动词“食”、“饮”前,作状语,当向上,(指在地面上),向下,(指在地下)讲。
名词作动词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形容词作名词
水:作游水讲。能愿动词应与动词搭配,水是名词,活用作动词。
1、其曲中规 (形作名 曲度、弧度)
2、等高而招,臂非加长也(形作名 高处)
3、积善成德 (形作名 善行)
文言句式
1.判断句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君子生非异也
用心一也。/用心躁也。
2.省略句
輮(之)以为轮
骐骥一跃,不能(跃)十步
3.介宾短语后置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4。定语后置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古今异义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词参,验、检查。今义为“加入”。
声非加疾也:疾,强、洪亮。今义为“快;疾病”。
假舆马者:假,凭借、借助。今义为“与‘真’相对”。
蟹八跪而二螯:跪,脚或腿。今义为“跪下、下跪”。
用心一也:用心,思想意识活动。今义为“用功、肯动脑筋”。
金就砺则利:金,金属制品。今义为黄金。
“博学”在句子中的意思是广博地学习,今天一般指“学问广博精深”。
“寄托”在本句中是“藏身”意,今通常指“托付”或者“把理想、感情、希望放在某人或某事物上”。
“以为”在句子中的意思是“把……当作”,今义通常是“认为”。
通假字
暴pù已是“曝”的古字
“輮”通“煣”,使……弯曲。
“有”通“又”。
“知”通“智”zhì,智慧。
“生”通“性”,资质,禀赋。
多义词
于
青,取之于蓝:介词,从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介词,比
善假于物也:介词,表示引进动作或行为的对象
而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连词,表转折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连词,表递进
吾尝终日而思矣:连词,表修饰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连词,表假设或表递进
蟹六跪而二螯:连词,表并列
焉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兼词,“于此”,在那里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语气助词,表陈述
一
骐骥一跃:数词,一
用心一也:形容词,专一
利
非利足也:形容词,敏捷,快
金就砺则利:形容词,锐利
2. 劝学中一词多义(1)绝 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 《口技》---- 停止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桃花源记》----- 隔绝
以为妙绝 《口技》 --------- 极点
佛印绝类弥勒 《核舟记》 ----------- 非常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劝学》 ----------横渡
楚诚能绝齐,秦愿献商于之地六百里 《屈原列传》 --------断绝
(2)强 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 杜甫《前出塞》 -------------有力的弓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劝学》 -------------------强健、强壮
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木兰诗》 -----------------有余、略多
乃自强步,日三四里 《触龙说赵太后》 ----------------qiǎng,勉强
如此则荆吴之势强,鼎足之形成矣 《赤壁之战》---------- 强盛
(3)假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送东阳马生序》 -----------------借、借用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劝学》 ------------------借助、利用
乃吾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 ----------------------假装
假有人焉,举我言复于我,亦必疑其诳 -----------------假如、如果
(4)望 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劝学》 ------------远看
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 《鸿门宴》------------------ 盼望、希望
先达德隆望尊 《送东阳马生序》---------------------- 声望
予犹记周公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五人墓碑记》------- 农历十五日
(5)闻 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劝学》------------- 听见
博闻强志 《屈原列传》 -------------------------------见闻、见识
初闻涕泪满衣裳 《闻军官收河南河北》 -----------------听说
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 《邹忌讽齐王纳谏》 -------使上级听见
况草野之无闻者欤 《五人墓碑记》 ---------------------声望、声名
以勇气闻于诸侯 《廉颇蔺相如列传》 -------------------闻名、出名
扫后更闻香 《和张秀才落花有感》 ---------------------用鼻子嗅
3. 课本《荀子》劝学中的通假字,古今异义,特殊句式,实词,虚词.《劝学》作者是荀子,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人,先秦儒家学派的最后代表.古今异义词:1.蚓无爪牙之利 古义:爪子和牙齿; 今义:帮凶、走狗.2.金就砺则利古义:金属制品,此代指金属制的刀剑等;今义:黄金.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古义:检查; 今义:探究并领会.通假字:輮 以为轮輮通 “煣”,以火烘木,使其弯曲.虽有槁暴有通 “又”.暴通 曝,晒干.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知通 “智”,智慧.君子生非异也生通 “性”,天赋,资质.特殊句式 :判断句1、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即使又被风吹日晒而干枯了,也不再能再挺直,(这是由于)煣的工艺使它变成这样的.2、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登上高处招手,手臂并没有增长,但是远处的人能看得见;3、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君子的天资同一般人没有什么差别,(只是)他们善于借助外物罢了.固定句式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无以…” “没有用来…的办法”.(所以不积累小步,就不能远达千里;不汇聚细流,就不能成为江海.)定语后置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坚强的筋骨,(却能)在上面吃泥土,在下面饮地下的泉水,这是因为用心专一的缘故.介词结构后置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靛青是从蓝草中提取的,可是比蓝草的颜色更深;冰是水凝成的,但比水更冷.2、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冰,是水凝结成的,却比水寒冷.一词多义:于:青,取之于蓝 ,而青于蓝 :比.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比.善假于物也:对,向.之:锲而舍之:代词.筋骨之强:定语后置的标志.青,取之于蓝 :代词.蚓无爪牙之利 :定语后置的标志.不如须臾之所学也:的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的.使之然也 :代词,木.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主谓之间,取消独立性.而:表转折:而寒于水而致千里而绝江河而青于蓝而闻者彰而见者远表修饰:顺风而呼登高而招吾尝跂而望矣吾尝终日而思矣.表并列: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蟹六跪而二螯表递进: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表因果:而神明自得表承接:锲而不舍者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者,代词.组成名词的“者字结构”,作“的人”讲.虽有槁暴,不复挺者,使之然也.者,助词,表停顿,并提示下文要说的原因.。
4. 荀子《劝学》里的一词多义有哪些荀子劝学一词多义
1.于:
(1)寒于水 (比)
(2)善假于物也 (介词,不译。引进作用)
(3)取之于蓝 (从)
2.而: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递进关系,并且)
(2)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递进关系,而且)
(3)终日而思矣 (表修饰)
(4)而见者远 (表转折)
(5)锲而舍之 (表假设或承接)
(6)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 (表承接)
(7)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连词,表转折关系,却)
(8)锲而不舍 (表假设,如果)
(9)蟹六跪而二螯 (连词,表并列)
3.者:
(1)假舟楫者(代词,指……的人)
(2)不复挺者(……的原因)
4.焉:
(1)风雨兴焉(兼词,“于之”,意为在这里)
(2)圣心备焉(语气词)
5.利:
(1)金就砺则利(形容词作动词,变锋利)
(2)非利足也(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快,走得快)
6. 之
(1)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音节助词)
(2)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代词代青)
(3)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定语后置的标志)
(4)非蛇鳝之穴 (的)
7.假
(1)善假于物也 (借助)
(2)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假装)
(3)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借)
(4)因求假暂归 (假期,休假)
(5) 假以雄权 (授予,给予)
8.疾
(1)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 (强)
(2)君有疾在腠理 (疾病)
9.绝
(1)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口技》) (停止)
(2)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桃花源记》) (与世隔绝)
(3)以为妙绝(《口技》) (极了)
(4)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劝学》) (横渡)
(5)楚诚能绝齐,秦愿献商于之地六百里(《屈原列传》) *断绝关系)
10.强
(1)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 (强壮)
(2)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木兰诗》) (有余)
(3)乃自强步,日三四里(《触龙说赵太后》) (勉强)
11.一
用心一也 (形容词,专一)
骐骥一跃 (数词)
5. 劝学的一词多义,通假字,词类活用各五个通假字
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輮”通“煣”或“揉”,用火烘木使弯曲)
虽有槁暴:即使又被风吹日晒而干枯了。有,通“又”。暴,同“曝”,晒干。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知:通“智”,智慧。)
生非异:本性(同一般人)没有差别。生,通“性”,资质,禀赋。
词类活用
①名词做状语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日:名作状,每天)
2.上食埃土,下饮黄泉(上、下:名作状,向上、向下)
②名词作动词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水:名词用作动词,游水)
③动词的使动用法
木直中绳,輮以为轮(輮: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弯曲)
④形容词作名词
1.其曲中规(曲:形作名,曲度,弧度)
2.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高:形作名,高处)
3. 积善成德 (善:形作名,善行)
⑤形容词用作动词
故木受绳则直(直:变直,形容词用作动词)
⑥形容词作使动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利: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快,走得快)
⑦数词作形容词
用心一也(一:数词用作形容词,专一)
⑧动词作名词
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流:流水)
一词多义
1.于:
(1)寒于水 (比)
(2)善假于物也 (介词,不译。引进作用)
(3)取之于蓝 (从)
2.而: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递进关系,并且)
(2)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递进关系,而且)
(3)终日而思矣 (表修饰)
(4)而见者远 (表转折)
(5)锲而舍之 (表假设或承接)
(6)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 (表承接)
(7)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连词,表转折关系,却)
(8)锲而不舍 (表假设,如果)
(9)蟹六跪而二螯 (连词,表并列)
3.者:
(1)假舟楫者(代词,指……的人)
(2)不复挺者(……的原因)
4.焉:
(1)风雨兴焉(兼词,“于之”,意为在这里)
(2)圣心备焉(语气词)
5.利:
(1)金就砺则利(形容词作动词,变锋利)
(2)非利足也(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快,走得快)
6. 之
(1)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音节助词)
(2)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代词代青)
(3)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定语后置的标志)
(4)非蛇鳝之穴 (的)
7.假
(1)善假于物也 (借助)
(2)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假装)
(3)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借)
(4)因求假暂归 (假期,休假)
(5) 假以雄权 (授予,给予)
8.疾
(1)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 (强)
(2)君有疾在腠理 (疾病)
9.绝
(1)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口技》) (停止)
(2)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桃花源记》) (与世隔绝)
(3)以为妙绝(《口技》) (极了)
(4)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劝学》) (横渡)
(5)楚诚能绝齐,秦愿献商于之地六百里(《屈原列传》) *断绝关系)
10.强
(1)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 (强壮)
(2)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木兰诗》) (有余)
(3)乃自强步,日三四里(《触龙说赵太后》) (勉强)
11.一
用心一也 (形容词,专一)
骐骥一跃 (数词)
关于“自省的名言警句古文”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本文来自作者[俞丹丹]投稿,不代表溟宇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gumingyu.com/jingyan/202507-8855.html
评论列表(3条)
我是溟宇号的签约作者“俞丹丹”
本文概览:网上有关“自省的名言警句古文”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自省的名言警句古文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1. 木受绳则...
文章不错《自省的名言警句古文》内容很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