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是一首古代的词《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作者是李清照。这首词描绘了一个女子在误入荷花深处的情景,她努力地争渡,想要回到岸边,却惊起了一群鸥鹭。

在《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这首词中,误入暗示了女子意外进入了藕花丛中,这里的藕花指的是荷花,是夏季的美景之一。争渡表现了女子想要快速回到岸边的迫切心情,但是她的动作又怕惊动了鸥鹭。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整首词的意境优美,描绘了一个如梦如幻的场景,女子在荷花中穿梭,与大自然融为一体,同时也体现了她的温柔和纯真。李清照的词一直以细腻、柔和著称,这首词也不例外,它通过女子的视角和感受,展现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微妙关系。

李清照的成就:

1、文学创作:李清照的词作数量不多,但篇篇经典,内容涉及爱情、亲情、离别、怀旧等主题。她的作品用词精准,情感细腻,表达了她对生活的热爱和感受。

2、女性文学地位:在宋代那个男尊女卑的时代,李清照仍然能够保持独立的文学个性,并在文学创作上取得如此高的成就,这为女性在古代文学史上争取到了更多的关注和尊重。

3、诗词理论:李清照的《词论》是中国古代女性词学理论的开山之作,她对词的起源、风格、内容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探讨,对中国古代诗词理论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4、书法艺术:李清照的书法造诣也很高,她的行书、楷书都有独特的风格,被后人称为易安体。

5、历史价值:李清照的文学作品不仅具有文学价值,还具有历史价值。她的作品记录了当时的社会状况、人民生活、文化氛围等,为后人研究宋代历史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争”读作zěn,意思是怎样才能。争渡即怎渡,怎么才能划出去。

这句诗出自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

原文: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译文:

时常记起溪边亭中游玩至日色已暮,沉迷在优美的景色中忘记了回家的路。

尽了酒宴兴致才乘舟返回,不小心进入藕花深处。

怎么才能出去呢?怎么才能出去呢?划船声惊起了一群鸥鹭。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这首《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是李清照的早期之作,较为可信的时间当是李清照到达汴京之后尚未出嫁之前。

这段时间李清照身居闺中,不免会回忆起少时游玩的情形,对那些生活的怀念之情与日俱增,使得作者感到诗兴大发,于是写下了这首流传千古的小令。

名家点评

现代吴小如《诗词札丛》:我以为“争”应作另一种解释,即“怎”的同义字。这在宋词中是屡见不鲜的。“争渡”即“怎渡”,这一叠句乃形容泛舟人心情焦灼,千方百计想着怎样才能把船从荷花丛中划出来,正如我们平时遇到棘手的事情辄呼“怎么办”、“怎么办”的口吻。

不料左右盘旋,船却总是走不脱。这样一折腾,那些己经眠宿滩边的水鸟自然会受到惊扰,扑拉拉地群起而飞了。检近人王延梯《漱玉集注》,“争”正作“怎”解,可谓先得我心。

现代王仲闻《李清照集校注》卷一:这首词杨金本《65+草堂诗余》误作苏轼词,《词林万选》误作无名氏词,《古今词话》、《唐词纪》误作吕洞宾词。从“误作”之多,也可看出此词之放逸已超出了“闺秀词”的范围,所以有人把它列入男性作者的名下。

现代唐圭璋《百家唐宋词新话》:李清照《如梦令》第一句云“常记溪亭日暮”,“常”字显然为“尝”字之误。四部丛刊本《乐府雅词》原为抄本,并非善本,其误抄“尝”为“常”、自是意中事。

幸宋陈景沂《全芳备祖》卷十一荷花门内引此词正作“尝记”,可以纠正《乐府雅词》之误,由此亦可知《全芳备祖》之可贵。

纵观当代选本,凡选清照此词者无不作“常记”,试思常为经常,尝为曾经,作“常”必误无疑,不知何以竟无人深思词意,沿误作“常”。以讹传讹,贻误来学,影响甚大。希望以后选清照此词者,务必以《全芳备祖》为据,改“常”作“尝”。

本文来自作者[妖飒]投稿,不代表溟宇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gumingyu.com/zlan/202508-19040.html

(34)
妖飒的头像妖飒签约作者

文章推荐

发表回复

作者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3条)

  • 妖飒的头像
    妖飒 2025年08月16日

    我是溟宇号的签约作者“妖飒”

  • 妖飒
    妖飒 2025年08月16日

    本文概览: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是一首古代的词《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作者是李清照。这首词描绘了一个女子在误入荷花深处的情景,她努力地争渡,想要回到岸边,却惊起了一群鸥鹭。在...

  • 妖飒
    用户081609 2025年08月16日

    文章不错《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内容很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