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垂余庆,地接长春
据说五代时的后蜀国国君孟昶是个喜欢标新立异的国君,在公元964年岁尾的除夕,他突发奇想,让他手下的一个叫辛寅逊的学士,在桃木板上写了两句话,作为桃符挂在他的住室的门框上。这两句话是“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第一句的大意是:新年享受着先代的遗泽。第二句的大意是:佳节预示着春意常在。由此开始,桃符的形式和内容都发生了变化,这不仅表现在开始用骈体联语来替代“神荼”、“郁垒”,而且还扩展了桃符的内涵,不只是避邪驱灾,还增加了祈福、祝愿的内容。
清代联学大师梁章钜的《楹联丛话》,并引《宋史》作证。梁氏又是根据《蜀梼杌》而来。北宋张唐英《蜀梼杌》(《四库全书》本)卷下云:“蜀未亡前一年岁除日,昶令学士辛寅逊题桃符板于寝门,以其词工(梁引文‘工’前有‘非’字),昶命笔自题云:‘新年纳余庆,嘉节贺(梁引作“号”)长春’。”元代脱脱等撰修的《宋史》卷479《西蜀孟氏》所征与此大致相同,并有所发挥。
然而,更早的笔记著作《茅亭客话》,对后蜀末年于桃符上题对语一事已有较详细的记载。其书卷一《蜀先兆》记:“先是,蜀主每岁除日诸宫门各给桃符一对,俾题元、亨、利、贞四字。时伪太子善书札,选本宫策勋府桃符,亲自题曰:‘天垂余庆,地接长春’八字,以为词翰之美也。”(据《学津讨原》本)
在门上挂桃符神像用来祛邪禳灾的习俗早在汉魏时就已出现,事见汉·应劭《风俗通义》和梁·宗懔《荆楚岁时记》。由《茅亭客话》可知,五代后蜀时每年除夕都在各宫门挂上写有“元、亨、利、贞”四字的桃符以为吉利,这已经是春联的雏形了。其所记宋太祖乾德二年(964年)除夕,后蜀皇太子在自己的宫门桃符上题写的“天垂余庆,地接长春”八字,则应是我国现知最早的一副春联。
对于公元964年农历除夕后蜀宫廷在桃符上题对语一事,《茅亭客话》与《蜀梼杌》都是将它作为谶语兆应来记录的,不同在于书写者一为后蜀主孟昶的皇太子,一为孟昶本人;所写对语一为四言对,一为五言对。孰是孰非?我以为《茅亭客话》的说法要更可靠一些。
《茅亭客话》作者黄休复,是一名由后蜀入北宋的博学隐士。《茅亭客话》共十卷,“是编乃杂录其所见闻”(《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书中记载的全部是蜀地故事,许多是作者亲身经历的同时代事。其最晚者发生在天禧四年(1020年),书当成于天禧四年以后的几年里,为作者晚年之作。《蜀梼杌》作者张唐英(1029-1071)在《茅亭客话》写成时,他还没有出生。张唐英的《蜀梼杌》是根据前人的记述编排而成的有关前后蜀的杂史,已是二手资料。因此它对题桃符一事的记载可信程度不及黄休复的《茅亭客话》
《蜀先兆》说的“伪皇太子”为后蜀主孟昶长子,名玄哲,据欧阳修《新五代史》、《宋史》和清·吴任臣《十国春秋》等书知,玄哲幼聪悟,善隶书,尝自书姚崇《口箴》刻诸石,这与《蜀先兆》中“时伪太子善书札”说法一致,可证《蜀先兆》说法不诬。
梁章钜《楹联丛话》卷一引《蜀梼杌》文后云:“此在当时为语谶,实后来楹贴之权舆,但未知其前尚有可考否耳?”并没有把话说死。既然《茅亭客话》是当代人记当代事,且成书时代比《蜀梼杌》要早,故其书《蜀先兆》条所记的春联之始应比《蜀梼杌》的相关记载更可靠。因此,产生于公元964年农历除夕的我国历史上第一副春联,不是孟昶而是其子孟玄哲所写,这副春联也不是“新年纳余庆,嘉节号(贺)长春”,而应是“天垂余庆,地接长春”八个字。
希望可以帮到你!
本文来自作者[晨熙熙]投稿,不代表溟宇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gumingyu.com/zlan/202508-12038.html
评论列表(3条)
我是溟宇号的签约作者“晨熙熙”
本文概览:天垂余庆,地接长春 据说五代时的后蜀国国君孟昶是个喜欢标新立异的国君,在公元964年岁尾的除夕,他突发奇想,让他手下的一个叫辛寅逊的学士,在桃木板上写了两句话,作为桃符...
文章不错《史上有记载的第一副春联?》内容很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