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体现了教育的什么特征

网上有关“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体现了教育的什么特征”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体现了教育的什么特征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体现了教育的等级性。

教育的社会属性包括永恒性、历史性、继承性、长期性、相对独立性、生产性、民族性、阶级性和等级性的特点。其中,等级性指的是不同阶级的人受不同阶级的教育,或者同一阶级内也会根据社会等级来接受不同的教育,等级性也是封建社会教育的突出特点。

例如,“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和“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学士”,都体现了教育具有等级性。题干中,“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是对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选官制度——“九品中正制”。

这种选官制度评议人的标准是家世、道德、才能三者并重,造成了门阀世族垄断了官吏选拔的权利,造成了家世成为评判人的唯一标准。体现出了统治阶级内部由于等级不同而受到的不同对待,从一定程度上也体现出了教育的等级性。

教育的其他特性:

阶级性是指教育为统治阶级服务,统治阶级学习的是国家治理的相关内容,而被统治阶级则会学习基本的劳动技能,例如,“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就体现除了教育具有的阶级性。

特别是在奴隶社会,其最大的特点就是出现了阶级性。需要区分清楚的是。封建社会跟奴隶社会相比,等级性是封建社会最突出的特点。

专制性指的是教育过程是管制与被管制、灌输与被动接受的过程,道统的威严通过教师、牧师的威严,通过招生、考试以及教学纪律的威严予以保证。刻板性指的是古代学校教育的教育方法、学习方法刻板,以硬背和机械模仿为主。

魏晋南北朝

魏晋以来,官员大多从士族门阀的子弟中选拔,而庶族子弟但是有真才实学的人,却不能做高官,九品中正制,又称九品官人法,是魏晋南北朝时期重要的选官制度,是魏文帝曹丕为了拉拢士族而采纳吏部尚书陈群的意见,于黄初元年 (220年)由命其制定的制度。此制至西晋渐趋完备,南北朝时又有所变化。它上承两汉察举制,下启隋唐之科举,在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乃中国封建社会三大选官制度之一,从曹魏始至隋唐科举的确立,这其间约存在了四百年之久。这种选官制度,实际是两汉察举制度的一种延续和发展,或者说是察举制的另一种表现形式。

关于“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体现了教育的什么特征”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本文来自作者[觅蓉]投稿,不代表溟宇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gumingyu.com/zlan/202507-9050.html

(10)
觅蓉的头像觅蓉签约作者

文章推荐

发表回复

作者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3条)

  • 觅蓉的头像
    觅蓉 2025年07月29日

    我是溟宇号的签约作者“觅蓉”

  • 觅蓉
    觅蓉 2025年07月29日

    本文概览:网上有关“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体现了教育的什么特征”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体现了教育的什么特征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

  • 觅蓉
    用户072905 2025年07月29日

    文章不错《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体现了教育的什么特征》内容很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