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有关“见利思义的意思”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见利思义的意思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见利思义”是一个汉语成语,意思是看到利益之后便会想到如何为大众谋求利益。这句话中的“利”指的是个人得益,而“义”则是指社会公益和大众利益。?
“见利思义”是一种高尚的品德和行为准则,是指我们在面对利益和利益冲突时应该如何作出正确的决策和行动。这句话表明了一个人应该以社会公益和大众利益为出发点,以此为基础来考虑个人得益和利益冲突,并最终作出正确的决策和行动。?
在现代社会中,“见利思义”是一种重要的社会价值观和道德准则。在商业和管理领域中,这种价值观被广泛认可和应用。例如,一些公司会将社会责任和企业利润视为同等重要的目标,将企业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紧密结合起来,以此来实现“见利思义”的价值观。
见利思义
见利思义是中国传统道德处理群己关系的一条基本行为准则,是中华民族重要的传统美德。义和利问题,讲的是道德原则和物质利益的关系问题。义,一般地是指合乎正义和公益的或公正合宜的道理或举动。利,就是指物质利益。见利思义,不是一般地反对“利”,而是指见到利益,应首先想一想符不符合道义,该取的可以取,不该取的不应据为己有,即义然后利,亦即孔子说的“义然后取,人不厌其取”。
义利之争贯穿了中国古代思想史。主要有3种观点:第一种观点,是重义轻利,主要代表是孔孟的儒家学派。孔子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里仁》)“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义以为上,“义以为质”、“见利思义”(《问宪》)、“见得思义”(《季氏》)孟子同孔子一样也是重义轻利,主张“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告子上》)
第二种观点,是重利轻义,主要代表是管仲、商鞅、韩非为代表的法家学派。管子说:“仓癛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牧民》)韩非认为人都是自私自利的,讲仁慈不仅无用,而且有害。他说:“好利恶害人之情也 。”(《二难》)
第三种观点,是义利并重,主要代表是墨家学派。墨子把爱私利、道德和利益结合起来。他说:“兼相爱,交相利。”(《兼爱下》)在义和利的关系上,墨子强调二者的结合,或说义利并重。荀子阐述得最为深刻,他从人的自然属性出发,承认人的物质利益,主张义利两有,二者都不能否定,但是,他主张“以义制利”,(《正论》)认为“先义而后利者荣,先利而后义者辱。”(《荣辱》)
早期儒家的“义利观”这个基本精神,对后世发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无论是“重义轻利”,还是“先义后利”,关键是作为原则、标准的“义”必须正确,即符合社会进步的时代要求,否则前提错了,一切就错了。在阶级社会里,由于阶级利益和不同政治集团的利益不同,“义”的具体内容往往也截然不同,甚至根本对立。在封建社会,贫苦农民不堪压迫,揭竿而起,从来都认为自己的行为是符合“义”的,所以称“起义”、“义军”;但在封建统治阶级看来,那是“造反”,是“反贼”。
所以,在见义思利教育中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教育青少年学生懂得见义思利的内含,弄清义与利关系问题中的几种基本观点,自觉坚持“以义制利”、“义然后利”的观点。
2.教育青少年学生明确义利观是具有阶级性的。让学生知道为哪一个阶级和政治集团谋利益,就有哪个阶级和政治集团的“义”。笼统的“义”是不存在的。
3.教育青少年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能坚持社会主义的“义”,自觉做到见利思义,以义取利,拾金不昧,而对有损国格、人格的利不能沾边,对那些见利忘义,巧取豪夺,坑、蒙、拐、骗的现象应当有一个正确认识,勇于批评,敢于抵制,做一个高尚的人,有益于人民的人。
关于“见利思义的意思”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本文来自作者[季尚勤]投稿,不代表溟宇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gumingyu.com/zlan/202507-4558.html
评论列表(3条)
我是溟宇号的签约作者“季尚勤”
本文概览:网上有关“见利思义的意思”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见利思义的意思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见利思义”是一个汉语...
文章不错《见利思义的意思》内容很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