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龄少女是几岁?

15岁

15岁除了妙龄少女之外还有别的词语形容。

及笄,汉语词语。亦作“既笄”。古代女子满15周岁结发,用笄贯之,因称女子满15周岁为及笄。也指已到了结婚的年龄,如“年已及笄”。

舞勺之年,汉语词汇,读音wǔ sháo zhī nián,意思是指男孩子13至15岁期间学习勺舞。

舞象之年是一个汉语成语,是古代男子15岁-20岁时期的称谓,是成童的代名词。

扩展资料

其他年龄称谓

汤饼:出生三天,邀亲友吃汤饼。

初度:周岁。

生小:幼年。

总角:总,聚束;角,小髻,意为收发结之,即儿童的发髻向上分开的样子,俗称小丫角,因此称童年时代为「总角」。

垂髫:指童年。古时童子未冠,头发下垂,因而以“垂髫”代指童年。

始龀:龀,儿童换牙,即脱去乳牙长出恒牙。按生理常规,男孩八岁、女孩七岁时换牙,「始龀」便成了童年的代称。

教数:9岁。

外傅:10岁,出外就学。束发:束,捆,结之意。古代男孩成童时束发为髻,因以「束发」为成童的代称,通常年十五岁始称成童。

古代年岁的别称。

舞勺:13岁。一般指15岁左右,这时应该学会各种技艺。

及笄:指女子15岁。

舞象:男十五岁~二十岁。

待年:指女子成年待嫁,又称“待字”。

弱冠:指男子20岁。弱,弱小。

而立:指30岁。

不惑:指40岁。

强壮:指四十。

艾:指50岁。

花甲(耳顺):指60岁。

古稀:指70岁。

皓首:指老年,又称“白首”。

耄耋:指八九十岁

黄发:指长寿老人。

鲐背:指长寿老人。

期颐:指百岁。

九十岁在古代怎么称呼

1. 古文里表示年纪的词有哪些例如弱冠之类的

襁褓:不满周岁。

孩提:两至三岁。

髫年:女孩七岁。

始龀、龆年:男孩八岁。

说明:根据生理状况,男孩八岁、女孩七岁换牙,脱去乳齿,长出恒牙,这时叫“龀”,“龆年”或“髫年”。

总角:幼年泛称。

垂髻之年:指儿童。(古代小孩头发下垂,引申以指未成年的人。)

黄口:十岁以下。

幼学:十岁。(《礼记·曲礼上》:“人生十年曰幼,学。”因为古代文字无标点,人们就截取“幼学”二字作为十岁代称。)

金钗之年:女孩十二岁。

豆蔻年华:女子十三岁。

志学:十五岁。(《论语》: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及笄:女子十五岁。(《礼记·内则》:“女子十有五年而笄。”)

碧玉年华、破瓜之年:女子十六岁。(旧时文人拆“瓜”字为二八纪年,谓十六岁,多用于女子。)

弱冠:二十岁。(《礼记·曲礼上》:“二十曰弱冠。”)

桃李年华:女子二十岁。

花信年华:女子二十四岁。

而立:三十岁。

不惑:四十岁。

天命:五十岁。(《论语》: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知非之年:五十岁。(《淮南子·原道训》:“伯玉年五十,而有四十九年非。”说春秋卫国有个伯玉,不断反省自己,到五十岁时知道了以前四十九年中的错误,后世因而用“知非”代称五十岁。)

耳顺、花甲之年:六十岁。(我国自古以来用天干地支互相错综相合纪年,可组成六十对干支,因而称作“六十干支”或“六十花甲子”,所以六十岁又称作“花甲之年”。)

古稀:七十岁。(杜甫《曲江二首》:“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耄耋:八十、九十岁。(《礼记·曲礼》:“八十九十曰耄。”人们根据这解释,把耄耋两字连用代称八、九十岁。)

期颐:百岁之人。(《礼记·曲礼》:“百年曰期颐。”意思是人生以百年为期,所以称百岁为“期颐之年。”元人陈浩解释说:“人寿以百年为期,故曰期;饮食起居动人无不待于养,故曰颐。”)

(原答来自百度知道“求古文中形容年龄的词语”)

2. 有什么关于加冠礼啊,弱冠之年之类的古诗词,古文吗

词目弱冠之年

读音ruò guàn zhī nián

释义冠:古代仪礼,男子二十岁时举行加冠礼,表示已成年。指年纪刚到成年的时候。

出处《礼记·曲礼上》:“二十曰弱冠。”

示例左思《咏史》诗之一:“弱冠弄柔翰,卓荦观群书。”

清·吴骞《拜经楼诗话》卷四:“所谓才子者,须是王子安弱冠之年,学问文章,如江如海,乃可称之。”

古时候,不论男女都要蓄留长发的,等他们长到一定的年龄,要为他们举行一次“成人礼”的仪式。男行冠礼,就是把头发盘成发髻,谓之“结发”,然后再戴上帽子,在《说文》里:冠,弁冕之总名也。谓之成人。在《礼记·曲礼上》记有:男子二十冠而字。意思是,举行冠礼,并赐以字。冠岁,意思就是男子二十岁了,说明他刚刚到了成人年龄,二十岁也称“弱冠之年”。

弱冠:古人二十岁行冠礼,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故称“弱冠”。指刚成年。指二十岁。弱冠:古代男子20岁叫作“弱”,这时就要行“冠礼”,即戴上表示已成人地帽子。“弱冠”即年满20岁地男子。后世泛指男子二十左右的年纪。

3. 关于“弱冠”的诗句有哪些

1、《咏史》魏晋 左思 弱冠弄柔翰,卓荦观群书。

著论准过秦,作赋拟子虚。 边城苦鸣镝,羽檄飞京都。

虽非甲胄士,畴昔览穰苴。 长啸激清风,志若无东吴。

铅刀贵一割,梦想骋良图。 左眄澄江湘,右盼定羌胡。

功成不受爵,长揖归田庐。 2、《送李大夫赴广州》唐钱起 一贤间气生,麟趾凤凰羽。

何意人之望,未为王者辅。 出镇忽推才,盛哉文且武。

南越寄维城,雄雄拥甲兵。 鼓门通幕府,天井入军营。

厥俗多豪侈,古来难致礼。 唯君饮冰心,可酌贪泉水。

忠臣感圣君,徇义不邀勋。 龙镜逃山魅,霜风破嶂雪。

征途凡几转,魏阙如在眼。 向郡海潮迎,指乡关树远。

按节化瓯闽,下车佳政新。 应令尉陀俗,还作上皇人。

支离交俊哲,弱冠至华发。 昔许霄汉期,今嗟鹏鷃别。

图南不可御,惆怅守薄暮。 3、《马秀才草书歌》唐 权德舆 伯英草圣称绝伦,后来学者无其人。

白眉年少未弱冠, 落纸纷纷运纤腕。初闻之子十岁馀,当时时辈皆不如。

犹轻昔日墨池学,未许前贤团扇书。艳彩芳姿相点缀, 水映荷花风转蕙。

三春并向指下生,万象争分笔端势。 有时当暑如清秋,满堂风雨寒飕飕。

乍疑崩崖瀑水落, 又见古木饥鼯愁。变化纵横出新意,眼看一字千金贵。

忆昔谢安问献之,时人虽见那得知。 4、《重答柳柳州》唐刘禹锡 弱冠同怀长者忧,临岐回想尽悠悠。

耦耕若便遗身老,黄发相看万事休。 5、《已亥杂诗》清 龚自珍 弱冠寻方数岁华,玲珑万玉嫭交加。

难忘细雨红泥寺,湿透春裘倚此花。

4. 高中文言文常用的谦辞敬辞,注意是文言文的

1.用“鄙”字:在与别人说话时,说自己或与自己相关的事物,往往在某些词前加上一个“鄙”,以表达说话人的谦虚。

如:鄙人(称自己)、鄙意(称自己的意见)、鄙见(称自己的见解)。 2.用“敝”字:在与别人说话时,称自己或与自己相关的事物,有时在某些词前加上一个“敝”字,以示谦虚。

如:敝人(在别人面前称自己)、敝姓(称自己的姓)、敝校(称自己的学校)、敝处(称自己所处的地方或自己的家)。 3.用“薄”字:与人交往时,谦称自己相关的事物,有时可以在某些词加一“薄”字。

如:薄酒(称自己待客的酒)、薄技(称自己的技艺)、薄礼(称自己送的礼物)、薄面(为人求情时,称自己的情面)。 4.用“敢”字:在向他人有所请求时,在某些行为动词前加上一个“敢”字,表示自己是冒昧地。

如:敢问(冒昧地询问)、敢请(冒昧地请求)、敢烦(冒昧地麻烦你)。 5.用“贱”字:同别人说话时,谦称自己的事物,有时在某些表事物的词前加上“贱”字。

如:贱姓(说自己的姓)、贱内(“内”是指内人,即自己的妻子,在早期的白话中,有人在别人面前是这样谦称自己的妻子)、贱事(古人称自己的私事)。 6.用“忝”字:与同行或他人说话时,在某些动词前加“忝”字,表示自己的行为可能是辱没了他人,自己觉得有愧。

如:忝列(自己有愧被列入或处在其中)、忝在(有愧处在其中)、忝任(有愧地担任)。 7.用“小”字:与他人说话时,有时称自己或与自己有关的人事,常用一些带有“小”字的词。

如:小弟(男姓在朋友面前谦称自己)、小儿(称自己的儿子)、小女(称自己的女儿)、小可(过去白话中常用于称自己)、小人(称自己)、小生(青年读书人称自己)、小店(对别人称自己的店子)、小照(说自己的照片)。 8.用“拙”字:有时说自己的书或文章等,在某一名词前加上这个“拙”字,以示说话的谦虚。

如:拙著(称自己的著作)、拙作(称自己的作品)、拙笔(称自己的文章或书画)、拙见(称自己的见解)、拙荆(古人称自己的妻子)。 9.用“愚”字:这个字常于说自己,表示在别人前说话的谦虚。

如:愚兄(在比自己小的人前谦称自己)、愚见(谦称自己的见解)。愚以为(谦说自己认为)。

10.用“家”字:在他人面前谦称自己家中辈份高的或年纪比较大的亲人。如:家父、家君、家严、家尊(称自己的父亲),家母、家慈(称自己的母亲),家兄(称自己的哥哥),家姐(称自己的姐姐)。

11.用“舍”字:在他人面前谦称自己家中辈份低的或年纪小的亲人。如:舍弟(称自己的弟弟)、舍妹(称自己的妹妹)、舍侄(称自己的侄子) 12.用“老”字:用于谦称自己或与自己相关的东西。

如:老粗(谦称自己没文化)、老朽(老年人谦称自己)、老脸(年纪大的人在别人面前说自己的面子)、老身(老年妇女称自己)。 二、敬词类说 13.用“拜”字:用于自己的动作。

表示对对方的敬重。如:拜读(阅读结方的文章)、拜访(访问对方)、拜见(求见对方)、拜识(结识对方)、拜托(托对方办事)、拜会(会见对方)、拜谢(感谢对方)、拜望(探望对方)、拜辞(告辞对方)、拜贺(祝贺对方)、拜服(佩服对方)。

14.用“垂”字:用于别人(多是长辈或上级)对自己的行动,表示对对方的敬重。如:垂爱(在书信中说对方对自己的爱护)、垂青(说别人对自己的重视)、垂问(说别人对自己的询问,又说“垂询”)、垂念(说别人对自己的思念)。

15.用“大”字:称对方或与对方有关的事物。如:大伯(敬称年长的男人)、大哥(敬称年纪与自己相仿的男人)、大姐(敬称女姓朋友或熟人)、大妈(尊称年长的妇女)、大爷(尊称年长的男子)、大人(在书信中称长辈)、大驾(敬称对方)、大名(称对方的名字)、大庆(称老年人的寿辰)、大作(称对方的作品)、大札(称对方的的书信)。

16.用“芳”字:用于对方或对方有关的事物。如:芳龄(称对方的年龄,对方应是年轻女子)、芳邻(称对方的邻居)、芳名(称对方的名字,对方应是年轻的女子)。

17.用“奉”字:用于自己的动作涉及对方。如:奉达(告诉、表达)、奉复(回复)、奉告(告诉)奉还(归还)、奉陪(陪伴)、奉劝(劝告)、奉送、奉赠(赠送)、奉迎(迎接)奉托(托对方办事) 18.用“俯”字:在公文书信中用来称对方对自己的行动。

如:俯察(称对方或上级对自己的理解)、俯就(用于请对方同意担任某职务)、俯念(称对方或上级的体念)、俯允(称对方或上级的允许)。 19.用“高”字:称对方相关的事物。

如:高见(称对方的见解)、高就(称对方离开原来的职位就任较高的职位)|高龄(称老人的年龄)、高寿(多用于问老人的年龄)、高足(称别人的学生)、高论(称别人的议论)。 20.用“光”字:用于说对方的来临。

如:光顾(多是商家说顾客的来到)、光临(称客人的到来)。 21.用“贵”字:称对方有关的事物。

如:贵干(问对方要做什么)、贵庚(问对方的年龄)、贵姓(问对方的姓氏)、贵恙(称对方的病)、贵子(称对方的儿子)、贵国(称对方的国家。

鲐背之年。

1、鲐背之年,读音:tái bèi zhī nián 释义:九十岁高龄的时候,泛指老人高寿。

2、鲐,原指鲐鱼。由于老年人背部的褶皱如同鲐鱼的斑纹,因而引申为高寿老人之意。值得注意的是,鲐背并非指鲐鱼的背部,而是指背部像鲐鱼的老人,进而泛指老人。

3、该用法出自《诗经·大雅·行苇》,另见于《愈膏肓疾赋》《东门行寄陈氏》等文。此外,辞书《尔雅·释诂》《扬子·方言》《说文解字》均对这一用法有所解释,尤其《释名·释长幼》一篇,明确指出,九十曰鲐背。

本文来自作者[瑾萱萱]投稿,不代表溟宇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gumingyu.com/zixun/202508-16390.html

(3)
瑾萱萱的头像瑾萱萱签约作者

文章推荐

发表回复

作者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3条)

  • 瑾萱萱的头像
    瑾萱萱 2025年08月08日

    我是溟宇号的签约作者“瑾萱萱”

  • 瑾萱萱
    瑾萱萱 2025年08月08日

    本文概览:15岁15岁除了妙龄少女之外还有别的词语形容。及笄,汉语词语。亦作“既笄”。古代女子满15周岁结发,用笄贯之,因称女子满15周岁为及笄。也指已到了结婚的年龄,如“年已及笄”。舞...

  • 瑾萱萱
    用户080807 2025年08月08日

    文章不错《妙龄少女是几岁?》内容很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