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深供水工程的背景

缺水问题一直困扰香港,于是有港人在1950年代向当时的中南局及广东省委第一书记陶铸建议广东帮助香港解决缺水问题。当时港澳办公室主任廖承志向总理周恩来汇报事件,很快决定引东江水供应香港。按照陶铸的建议,广东省政府决定在深圳兴建水库,以输水香港。1959年6月,深圳水库工程指挥部正式成立,当时被下放任宝安县委书记的曹若茗任总指挥。

1959年11月15日,深圳水库正式动工,工程过程采取人海战术。重点是主付坝的铺土碾压工程,当时除了压土机之外,取土运土几乎全部都是靠锄头、铁锹、肩挑和手推车,原计划高峰时只有一万多名工人,后来为保证在雨季前能完成主坝土方工程,决定增加民工,当时任佛山地委书记兼宝安县委第一书记的李富林从各人民公社抽调2万多名民工到深圳水库,即总人数达到近4万人,限3天全部进场。

工地的工棚只能住1万多人,一下增加到近4万人,准备的时间只有两三天,实难应付。最后只好在工地的周边地段搭盖简陋的小工棚,上面用竹枝架起铺盖稻草,地下也铺上稻草,席地而睡,算是解决问题。

1960年3月4日,近一公里长三十米高的主副坝土方工程终于完成;3月5日上午11时,举行庆功大会,共两万人参加,当中包括马师曾、红线女等人出席。

不过,迟至1960年11月15日,港英政府才首度与广东省达成协议,每年由深圳水库向香港提供50亿加仑(2,270万立方米)食水。1963年,双方达成共识,兴建东江──深圳供水工程(东深供水工程),但计划受到1963年的天旱延误,广东省政府仍让香港自珠江口取水。

1964年4月22日,双方正式签订协议,同意自1965年3月起,广东省每年向港方出售不少于150亿加仑(6,820万立方米)食水,每天最高供水量可提高至6,200万加仑,售价为每立方米人民币1角,即1.06港元1,000加仑。

当时,港英政府不敢过于依赖中国东江水,所以亦曾考虑海水化淡的方法来取得淡水;1975年,亦建立乐安排海水化淡厂,但因成本过高及来自东江的供水日趋稳定,海水化淡厂在1982年关闭及停用,东江水已成为香港第一大水源。

现时,预计每年的食水消耗量达11亿立方米,在每年的香港政府财政预算案当中预留24亿元作购买东江水之用,占香港HK$1.3万亿本地生产总值的0.15%。随着人口增长较预期少、香港工业北移,港府仍基于合约规定,每年必须购买最少约8亿立方米东江水,耗公帑逾24亿元,在1998年至2003年期间已把约值30亿港元的东江水排入大海,引起公众谴责。政府已与广东省订定弹性供水协议,避免浪费食水。

至于1950年代负责兴建水库的创议人陶铸,在文化大革命中死亡;总指挥曹若茗在水库建成后亦调往中央,之后在文革初期自杀。

本文来自作者[新柏]投稿,不代表溟宇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gumingyu.com/zixun/202508-13643.html

(5)
新柏的头像新柏签约作者

文章推荐

发表回复

作者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3条)

  • 新柏的头像
    新柏 2025年08月05日

    我是溟宇号的签约作者“新柏”

  • 新柏
    新柏 2025年08月05日

    本文概览:缺水问题一直困扰香港,于是有港人在1950年代向当时的中南局及广东省委第一书记陶铸建议广东帮助香港解决缺水问题。当时港澳办公室主任廖承志向总理周恩来汇报事件,很快决定引东江水供...

  • 新柏
    用户080511 2025年08月05日

    文章不错《东深供水工程的背景》内容很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