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惊失色,形容非常惊恐,脸色都变了。
大惊失色(拼音:dà jīng shī sè)是一个成语,最早出自于东汉·班固《汉书·霍光传》:“群皆惊愕失色,莫敢发言,但唯唯而已。”译文:众大臣都惊愕得变了脸色,没人敢开口说话,只是唯唯诺诺罢了。后世据此典故引申出成语“大惊失色”。
大惊失色(失色:变了脸色)指大为震惊,以至于脸色都变了。形容非常惊恐。连动式结构;在句中一般作谓语、补语。面对突如其来的事情,人们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将情绪稳定下来,只有这样,才能镇定地想出解决的方法,解决困扰自己的难题。
大惊失色造句
1、看到一匹脱缰受惊的马狂奔过来,路上的行人个个大惊失色,忙不迭地躲避。
2、几个小同学在悄悄地议论着什么,突然见校长走过来,都大惊失色地走开了。
3、一条小虫竟使你大惊失色,你也太胆小了,名人名言。
4、在这个喜庆的日子里,家家户户都张灯结彩,大街小巷都挤满了欢乐的人群。
5、听说仓库昨晚被盗,保管员不由大惊失色。
6、当他从梦中惊醒,看见库房起火时,不由得大惊失色,急急忙忙去喊人救火。
7、深夜里听到枪炮声,老太太大惊失色。
“大惊失色”是形容一个人非常惊恐慌张、害怕宣泄的状态,常常表现为面色苍白、眼睛发直、身体颤抖等。这个词语经常用于形容某些紧张的情境、严重的消息或突然遭遇到某种危险时的人们的反应。
“大惊失色”的成语典故最早出现在《庄子·人间世》中,其中描述了徐干在接到大夫郑政的讯息后,因为害怕而脸色全变了。由此可知,“大惊失色”是一种非常明显、不容忽视的情绪反应,与人类的本能保护机制有关,是人们在危险情境中面对不可预知的险情时的一种自然反应。
在日常生活中,“大惊失色”常常是被用来形容表现出极度惊恐、惊吓、受惊等情况的人。此外,在文学作品和**中,“大惊失色”也是描写角色内心非常害怕、紧张、惊恐的一种常见手法,能够更好地传达角色的情感和状态。
本文来自作者[常志民]投稿,不代表溟宇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gumingyu.com/zhishi/202508-17636.html
评论列表(3条)
我是溟宇号的签约作者“常志民”
本文概览:大惊失色,形容非常惊恐,脸色都变了。大惊失色(拼音:dà jīng shī sè)是一个成语,最早出自于东汉·班固《汉书·霍光传》:“群皆惊愕失色,莫敢发言,但唯唯而已。”译文...
文章不错《大惊失色是什么意思》内容很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