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记:
物来顺应,未来不迎,当时不杂,既过不恋。
“物来顺应,未来不迎,当时不杂,既过不恋”,这是千古第一完人曾国藩的处世智慧,让人 醍醐灌顶、豁然开朗 。
意思就是,凡事要顺其自然、坦然面对,不要过度担忧未来还未发生的事,不要去留恋和纠结发生过的事,而要心无杂念地做好眼前的事,活在当下。
这句话一针见血指出了,当下世人烦恼与痛苦的根源,一是放不下过往,沉溺、执迷于已成为虚妄的过去;二是过于担心未来,总是焦虑那些其实还并未发生的事情。
要知道,没有谁的人生是事事顺心、一生无忧的,那些幸福的人,不过是因为有了一颗智慧生活、豁达通透的心。
放下过往、坦然未来、顺其自然、把握当下。
放下过往,才能拥抱未来。
著名王家卫导演,说过这样一句话:人最大的烦恼,就是记性太好。
你是不是,总是放不下过去,放不下过往的恩怨,在每个黑夜里折磨、啃噬着你的心;放不下过往的情爱,在每个孤独的时刻,让你辗转反侧、如蛆附骨;放不下过往的荣光,虚荣的心备受失落、焦虑;放不下曾经的失误,让你煎熬悔恨......
执念,是最磨人的刀。
放不下的过往,只让你日日备受折磨。
只是,时光终不会倒流,你再留恋、再不舍、再纠结、再执着、再痛苦、再恨,再抓住不放,最终只不过还是一场空,灼伤的只是自己,更错过了今天的幸福。
正如,当年的曾国藩,在他最荣光、麾下军队最蓬勃的时候,却被皇帝一纸命令发配回老家,夺回他一手创建、如同他孩子般的湘军,为此很长的一段时间,他内心不甘、满腹怨恨,放不下曾经的荣光,咽不下这口气,终日抑郁在家。
不是跟家人发脾气,就是怨天怨地,痛恨朝廷不公,夜夜不能寐,不但闹得家里人人自危、惶恐不安,更伤了自己的身体,头发白了,眼睛差点瞎了,一下了老了十多岁。
直到有一天,在他在外出游山的时候,偶然间遇见一高人点拨,才恍悟:过去无法重来,再执着、计较,只会伤了自己的身体、爱自己的家人,还错过了当下的时光,除此一无用处。不如放下过往,把握当下,趁此休养提升自己,好好珍惜跟家人相处的时间。
于是,才有了他后来的平和心态,哪怕后来再次被启用,他也是一生坦然得失,成为了史上极少能够明哲保身的一代奇人。
放下,是一种智慧,放下过往,才能拥有未来。
放下,是一种通透,放过他人,实则饶过自己。
所以,对于过往的事,与其纠结痛苦,不如放手释然,与其被过去的事情绊住脚,不如把握今天的幸福。
一念放下,万般自在。
不过于忧虑未来,才能把握幸福。
著名作家林清玄说过这样一句话:
现实中,我们很多的烦恼,就是来源于对未来想得太多。
未雨绸缪固然是一件好事,然而过于忧患未来,担忧那些还并未发生、甚至很有可能并不会发生的事情,不过是白白浪费自己的精力、脑细胞,自寻烦恼。
正所谓,世上本无事,庸人自扰之。
美国一位著名的心理学家,曾经做过一个叫做“烦恼箱”的实验:
他征集了一群实验者,要求他们把未来7天会烦恼的事情都写下来,投入一个叫做“烦恼箱”的箱子中。然后,过了三周之后,他让实验者们打开箱子,去核对他们曾经所担忧的那些事到底发生没有,结果竟然发现, 他们所担忧的90%并没有真正发生。
接着,他又要求大家把那些真正发生的10%的“烦恼”再次重新丢入纸箱中,等过了3周之后,实验者再次开箱,结果发现即使那剩下的10%的烦恼,也不再是烦恼了,因为他们都有能力对付。
原来,生活中的很多烦恼,不过是自己杞人忧天,过于忧虑,是自己给自己假想了很多障碍,是自己给自己假想了太多压力。
那些烦恼,不过是自己给自己的,而不是事情本事。
所以,与其把时间浪费在并未可知的未来,不如过好自己的当下,珍惜当下的每一天,每一个实实在在、可以摸得着、感受得到鲜活的今天。
结束语:
顺其自然,珍惜当下,才是幸福的真谛。
真的,过去的就过去吧,揪住不放,只会徒劳无功,伤了自己还错过了当下。
对于未知的明天,不必过于担忧,不必自己给自己太多压力,明天的事谁也说不准,过好当下才是正解。
人生自有千千结,活的就是心境。
你若放下过往,则天地皆宽;你若坦然未来,则无畏前行;你若把握当下,则无悔人生。
最后,愿每一个在人生路上曾经或者正在经历迷惘执着、焦虑担忧的我们,能够顺其自然、放下过往、不惧将来、珍惜当下,方能遇见越来越好的人生,越来越好的自己。
END-
向古人借智慧(一)曾国藩篇
曾国藩处世4字诀:物来顺应,未来不迎,当时不杂,既往不恋。曾国藩的为人处世智慧广受很多企业家和老百姓的喜爱。
物来顺应,讲究的是凡事要顺应事物发展的自然规律,不要逆风而行,强行改变。
未来不迎,该吃吃,该睡睡,明天的事情明天面对。
当时不杂,当我们在做一件事情的时候,不可三心二意,朝三暮四,分身太多,必然什么都做不好,在这个时代微信这么方便,你若不开个静音,将会永远都在处理。
既往不恋,作为中年人,活在当下,坦然面对所有的顺境和逆境;作为年轻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顺其自然,才能走得快,跑的远。
曾国藩经典语录
1、君子所性,虽破万卷不加焉,虽一字不识无损焉。
2、富贵家宜劝他宽,聪明人宜劝他厚。
3、为善者常受福,为利者常受祸,心安为福,心劳为祸。
4、行事不可任心,说话不可任口。
5、才智英敏者,宜加浑厚学问。
6、说人之短,乃护己之短。夸己之长,乃忌人之长。皆由存心不厚,识量太狭耳。能去此弊,可以进德,可以远怨。
7、前世所袭误者,可以自我更之;前世所未及者,可以自我创之。
8、法者,天讨也,以公守之,以仁行之。
9、富贵气太重,亦非佳象耳 知足天地宽 人宜减者决减之,钱宜省者决省之。
10、沽虚誉于小人,不若听之于天。遗货财于子孙,不若周人之急。
曾国藩:最顶级的智慧是做个又稳又笨的人
曾国藩智商不过中等。他从十四岁参加县试,前后考了七次,到二十三岁才考上秀才,而且还是个倒数第二名。比他小一岁的左宗棠14岁参加湘阴县试,名列第一;李鸿章17岁中秀才;稍晚的梁启超天资超人,11岁中秀才,16岁中举人。与这些神童相比,曾国藩可谓智力平庸。
曾国藩的人生哲学很独特,那就是“尚拙”。他说:“天下之至拙,能胜天下之至巧”。他一生做事从不绕弯子,不走捷径,总是按最笨拙、最踏实的方式去做。选拔将领和招募士兵都是些不善言辞的乡气之人和扑实少心窍的山民。曾一生善打愚战、笨战,不善打巧战。只有把敌我双方每个环节都算透了,他才下决定攻打。湘军攻城,也是用最笨的办法。如巨蟒缠人一样,用一道一道壕沟把城活活困死。攻城不是一天两天,而是一月两月,甚至一年两年,主要任务是不停地挖壕沟,安庆、九江、天京都是这样打下来的。
曾一生待人接物,以诚为本,以拙为用,要求自己“不说大话,不求虚名”,做事“情愿人占我便宜,断不可我占人便宜”。他的想法是:“纵人以巧诈来,我仍以浑含应之,以诚愚应之;久之,则人之意也消;若钩心斗角,相迎相距,则报复无已时耳”。左宗棠在瑜亮情结的促使下,一生不服曾,骂他“愚猪”,始则挖苦打击,终则以怨报德,曾却终生未还一手。曾解释湖南为什么这么出人才:“楚人只带三分蠢气,盖孔子所谓其愚不可及”。
一个“拙”字,道出了曾国藩的人生精要处。与“拙”人交,无压力有自信,故人愿与他相处;拙人实诚,不显山不露水,有可预测性,常常是积小胜为大胜。这就是曾国藩的人生智慧,吾辈当学之!
曾国藩的一生基本可以用两个字来概括,一个是稳,一个是笨。
稳,是一种态度
曾国藩在给弟弟的信里写:奏疏公牍,再三斟酌,无一过当之语,自夸之辞。
曾国藩做事求稳,说话写奏章也一样,宁可少说一句,也绝不乱说一句,字字斟酌,万分谨慎。
很多年轻人做事毛手毛脚,不是这里出问题,就是那里出差错。
归根结底,是态度不够认真。
得过且过地混日子,事业自然也毫无进展。
踏实稳重的人,做事认真,更靠谱。
他们更值得别人值得信任,获得更多的机会,进步自然也就更快。
李大钊说:凡事都要脚踏实地去作,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而惟以求真的态度作踏实的工夫。以此态度求学,则真理可明,以此态度作事,则功业可就。
稳,是一种能力
曾国藩刚出山的时候,一点也不稳。
长沙练兵,因为太过激进,他把当地官场翻了一个底朝天。结果被军队围在府邸,吓得仓皇逃走。他发下大愿,一定要报此羞辱之仇。可是他第二次出山的时候,却一个个拜会同僚,修复关系。
年轻的时候,总想着一鸣惊人,却总是忘了,万事自有规律,要懂得循序渐进。
饭要一口口吃,事要一件件做,步步前进,稳住营盘,才是做事的办法。
这是一种在历练中懂得的智慧,更是一种难能可贵的能力。
王阳明说:人须在事上磨练,做功夫,乃有益。
能稳得住,不冒进,不轻浮,稳扎稳打,才能抵达理想的彼岸。
稳,是一种格局
一个人若是能稳得住,更多的是因为他看得更远。
曾国藩在平定太平天国的战争中,采用铁桶围城的战术,每到一处,必然深挖战壕,围困敌人。因为战术单调,他被传为蟒蛇转世,部下被讥笑为工程队。
太平天国的军队,劫掠如风,他却总是按兵不动。
左宗棠心急如焚,经常骂他贻误战机,他却令行禁止,禁止部下浪战。他当然心疼黎民百姓,可是他更知道,太平天国不得人心,早晚覆灭。自己只要稳住,不给敌人机会,就能平定叛乱,还天下一个太平。
左宗棠看的是一城一池的得失,曾国藩看的却是国家的兴衰气象。所以,站得更高的人,看得更远,不会被眼前的得失动摇自己的判断,心态也更加稳定。
笨,是一种智慧
曾国藩说:“天道忌巧”。
做事做人不要耍小聪明。投机取巧,绝对走不长远。
古语说:“以天下之至拙,应天下之至巧”,捷径虽好走,但要以未来作为代价。你付出多少汗水,才能赢得多少收获。曾国藩年少读书,走通科举之路,靠的就是下笨功夫死磕。
他天资并不聪颖,对于书上的很多内容他都比别的孩子记得慢,但他偏偏要一条道走到黑,背不过这一段就不开始下一段,看不完这本书就不拿起另一本。
正是凭借着这股笨劲,他才能将基础打扎实。
正是年少功夫下得深,底子打得牢,才没有在繁琐地公务中捉襟见肘,左支右绌,甚至创下了一年连升九级的官场奇迹。
笨,是一种智慧,做事不走捷径,不耍心机,那么你才能收获你要的东西。
笨,是一种厚道
曾国藩为官期间人缘极好,靠的就是这个“笨”字。他在谈及修身之法时谈到一条“利可共而不可独”。他为部下请功,要官,从来不含糊。
只要你做出了成绩,他绝不吝惜赏赐。
他平定太平天国之后,全国十几个封疆大吏,几乎都受过他的举荐。李鸿章、左宗棠、曾国荃,都是他不计成本,大力培养出来的。
这样的领导,没有人不喜欢,大家也愿意为他做事。
相反有的人很“聪明”,属下的封赏大部分进了自己的腰包,功劳也都包揽在自己身上,这样的人,基本没有人会跟随,也不会有大出息。
笨,是一种厚道,你对别人厚道,别人才会对你厚道。
笨,是一种福气
话常说“傻人有傻福”,人笨一点,福气运气才会多一点。
曾国藩说:为人不益太精明。生活中,他不喜欢和人计较,不喜欢抓着别人的过错不放。不聋不瞎,不配当家。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懂得宽容别人,放过别人,才是一个人的福气和福报。对别人过于苛刻,会让别人望而生畏,慢慢失去了人心。
内心宽容,善于包容别人的过失。对方感受到你的善意,必定会以相同的善意回报你。
这样的人,必然是有福之人。
本文来自作者[醉薇]投稿,不代表溟宇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gumingyu.com/zhishi/202508-13637.html
评论列表(3条)
我是溟宇号的签约作者“醉薇”
本文概览:题记: 物来顺应,未来不迎,当时不杂,既过不恋。 “物来顺应,未来不迎,当时不杂,既过不恋”,这是千古第一完人曾国藩的处世智慧,让人 醍醐灌顶、豁然...
文章不错《曾国藩智慧(关于曾国藩智慧的简介)》内容很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