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读课例一一《猫》

网上有关“研读课例一一《猫》”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研读课例一一《猫》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教学不能就已知教已知,必须依托学情,遵循适度的原则,引领学生从一望而知走向一望无知的领域,走进更深刻的生命意蕴和人性思考中。”肖培东老师的话让我反思自己的教学,发现好多课堂并没有教给学生什么,只是对他们已知的知识进行肢解分析,浪费时间而已。

我教郑振铎《猫》这一课,带领着学生解读到我冤枉猫并为造成它死亡而愧疚。这是浅层次的解读,不用课堂上解读,学生自己也能读出来。我在课堂上没教给学生需要的知识,是我没有理解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真正用意,没有把文章读深、读透。

一、巧用插图,猜读激趣

肖培东老师设计的问题总能让人耳目一新,可用绝、妙形容:请同学们猜猜课本插图上是第几只猫?

课文插图是教材的有机组成部分,但插图存在的意义和作用往往会被老师们忽略。肖老师却巧用课文插图,设计了一个很巧的学习活动。这个活动让学生在文中阅读、勾画、筛选有效信息。感知文中三只猫的形象。问题设计之巧妙,激活学生的思维,启发学生的发散思维。黄厚江老师在让学生感知三只猫的形象时,用给三只猫取名字的方法,也是一个能激活学生思维的设计。

二、语言品味,读出意蕴

肖培东老师曾经说过:“读书是最重要的教学内容,最基本的教学方式……以读促思,以读助悟,我想来想去,还是读书最好。”肖老师就引领学生通过语速的快慢、语调的高低、变化朗读三只猫亡失后“我”心情难过的句子,在老师创设的语境中,学生反复诵读体会文字的节奏、韵律,自然而然地就明白了文中的“我”对第三只猫的亡失更难过,并且还带有对夺去猫的人的愤恨。

肖培东老师说:“好的教学设计需要灵感、激情和想象力。”肖老师在文中发现了一个很有意思的句子,是阅读的灵感,“我对于它的亡失,比以前的两只猫的亡失,更难过得多。”“我”和“猫”是文中形象,“亡失”是内容,“难过”是情感,“比”暗示了文章的结构与手法,“更”突出的重点是第三只猫的故事,这就是阅读的灵感,在让学生品味语言感受情感时,自然就点出了文章的写作手法和主要内容,可谓是巧妙无痕。

肖老师带领学生品味语言时,字斟句酌对一些句子、词语甚至一个标点符号,都需慢慢咀嚼和品味。在第三个环节中,师生分角色朗读,对“张妈!你为什么不小心?!”这句反复咀嚼与推敲,学生一开始读出了妻子着到鸟死的难过,但没能感受到“妻子”的愤怒以及对“张妈”的斥责。在肖老师的引导下学生反复朗读,并且关注句子中的感叹号和问号,终于读出了这句话背后的意蕴,为课堂最后一个环节理解文章更广阔的意蕴作了铺垫。

还有比较品评。语言的比较品评,就是让自己在多重话语之间穿行,在多方比较中发现语言之美、语言之妙。在引导学生读“真是畏罪潜逃了,我以为”这一句时,肖老师就用了比较品味法,先让学生读正常语序“我以为真是畏罪潜逃了”,然后再读倒装句“真是畏罪潜逃了,我以为”,在比较品味中,让学生体会到“我”当时对自己判断的坚信不移以及后面明白真相之后的无尽愧疚。

不一样的语序强调的是不一样的情感和意蕴,肖老师让学生在读中品味,在品读这句话后告诉学生“读文章,一定要读到心里去,要关注它的语言现象”。关注语言现象,其实就是关注语用学习,关注言语形式和文本意蕴的关系。如果我们的语文教学能在这些地方多点玩味和思考,那么学生的语文水平将会有很大的提升。

三、以文悟道,读出未知

好的课堂应该是能让学生学习增值的,能够引领学生从一望而知走向一望无知,再获新的领域。对于《猫》这一课的教学定位,如果只依据教材对文章的主题定位“人与动物相处共存的问题”,偏向于“尊重动物,善待生命”。这样的主题定位对《猫》这篇文章来说,显然是简单的。学生是容易读出来的,如果教师在课堂上教学生一目了然的内容,那么这样的课堂就是无效的,甚至是浪费师生的生命。

肖老师的教学设计,用三个问题一步步走向了文本深处。对文本的解读上升到了哲学和对人性的思考。

第一个问题“这只猫死了,我们夺走了猫所爱的什么?”

这是一个能拓展学生思维空间的问题。学生读出了“生命、温暖、清白、尊严、权力、自由”等词语,这些词语代表着世界上最美好的东西。

第二个问题,顺势而来,“那到底是什么夺走了这些世界上最美好的东西呢?”

这是一个能拓深学生思维深度的问题。学生说到了“武断、自私、冷漠、粗暴、偏见、等级观念”等词语,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肖老师把这些词语代表的元素抽象到能涵盖他们的“大”类:人性中的丑陋。学生们恍然大悟,这篇文章哪里是写养猫呀?原来是写社会、写人性。

最后一个问题的追问尤为精彩,“文中一共有几只猫?”在对文中猫的数量的追寻中,学生终于从读“猫”上升到读“人”,读出了“看来我们每个人都可能成为文中被冤屈的猫,只要丑陋的人性不改,我们每个人都可能成为那只可怜的猫”的深刻主题。

学生终于从文学形象中读出了比形象更深远的意蕴,而这些内容是学生不能一目了然的,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去思考、去体悟。在学生从一无所知到有所知晓的转变过程中,教师不仅教给了学生阅读的方法和策略,还让学生切实体会到了看似一望而知的语文阅读世界里还有许多未知的东西,等待着他们去探索、去解读。

关于“研读课例一一《猫》”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本文来自作者[达文龙]投稿,不代表溟宇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gumingyu.com/zhishi/202508-10882.html

(6)
达文龙的头像达文龙签约作者

文章推荐

发表回复

作者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3条)

  • 达文龙的头像
    达文龙 2025年08月01日

    我是溟宇号的签约作者“达文龙”

  • 达文龙
    达文龙 2025年08月01日

    本文概览:网上有关“研读课例一一《猫》”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研读课例一一《猫》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教学不能就已...

  • 达文龙
    用户080106 2025年08月01日

    文章不错《研读课例一一《猫》》内容很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