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示儿》的写作背景是什么?

网上有关“《示儿》的写作背景是什么?”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示儿》的写作背景是什么?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创作背景:

《示儿》诗为陆游的绝笔,作于宋宁宗嘉定二年十二月(公元1210年元月)。此时陆游八十五岁,一病不起,在临终前,给儿子们写下了这首诗。这既是诗人的遗嘱,也是诗人发出的最后的抗战号召。

作品原文:

《示儿》

作者陆游?朝代宋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译文:

我本来知道,当我死后,人间的一切就都和我无关了;但唯一使我痛心的,就是我没能亲眼看到祖国的统一。

因此,当大宋军队收复了中原失地的那一天到来之时,你们举行家祭,千万别忘把这好消息告诉你们的父亲!

扩展资料:

《示儿》是宋代诗人陆游创作的一首诗,是诗人的绝笔。此诗传达出诗人临终时复杂的思想情绪和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表现了诗人一生的心愿,倾注了诗人满腔的悲慨,既有对抗金大业未就的无穷遗恨,也有对神圣事业必成的坚定信念。

赏析:

此诗“悲壮沉痛”、“可泣鬼神”,歌颂陆游爱国精神光照千秋。用笔曲折,行文多变,情真意切地表达了诗人临终时复杂的思想情绪和诗人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既有对抗金大业未就的无穷遗恨,也有对神圣事业必成的坚定信念。

全诗有悲的成分,但基调是激昂的。语言浑然天成,没有丝毫雕琢,全是真情的自然流露,但比着意雕琢的诗更美、更感人。

高高秋月照长城、王师北定中原日、秦时明月汉时关分别出自哪首诗

示儿

陆游

名句: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导读

《示儿》是诗人陆游临死前写下的一首绝笔诗。整首诗写出了诗人一生的心事和无限的希望,表达了他强烈的爱国之情。

原诗

死去元知万事空①,但悲不见九州同②。

王师北定中原日③,家祭无忘告乃翁④。

注释

①元知:“元”同“原”,本来的意思。元知,本来就知道。②九州:中国的代称。古代中国分为九州。③王师:这里指南宋军队。中原:指淮河以北被金兵侵占的地区。④家祭:祭祀家中死去的长辈。乃翁:你的父亲。乃:你的、你们的。翁:父亲;这里指陆游自己。

译诗

人死后原本知道万事已成空,

令人悲痛的只是九州未大同。

王师收复北方失地的那一天,

祭祖时千万莫忘告诉你家翁。

赏析

这是爱国诗人陆游临终写给儿子的遗嘱,表达了诗人至死念念不忘“北定中原”、统一祖国的深挚强烈的爱国之情。

头两句直抒胸臆,表明人死后本知万事皆空,任何事物都再无牵挂,唯独只有一件事放不下,那就是沦丧的国土尚未收复,而要将这种遗恨从生前带到死后。但诗人并没有绝望,第三句“王师北定中原日”表明诗人坚信总有一天自己的愿望会实现,“王师”一定会光复中原。于是诗的情调由悲痛转化为激昂,诗人把希望寄托给后代子孙,郑重地嘱咐儿子,在家祭时千万别忘记把“北定中原”的喜讯告诉他。

这首诗用笔曲折,情真意切地表达了诗人临终时复杂的思想情绪,既有对抗金大业未就的无穷遗恨,也有对神圣事业必成的坚定信念。全诗有悲的成分,但基调是激昂的。一个人在临终前的遗嘱中,不讲任何家中私事,没有表达任何儿女私情,唯一记挂的是祖国的统一大业,以至于死不瞑目,这是何等高尚的人格和崇高的爱国情怀!这正是《示儿》作为一篇用诗写成的独特的遗嘱千百年来让人传诵、令人感奋的原因。

“高高秋月照长城”是出自唐代王昌龄的《从军行七首(其二)》,全诗如下: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王师北定中原日”是出自南宋陆游的《示儿》,全诗如下: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秦时明月汉时关”也是出自唐代王昌龄的《出塞二首其一·秦时明月汉时关》,全诗如下: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关于“《示儿》的写作背景是什么?”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本文来自作者[含萱]投稿,不代表溟宇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gumingyu.com/zhishi/202507-2714.html

(2)
含萱的头像含萱签约作者

文章推荐

发表回复

作者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3条)

  • 含萱的头像
    含萱 2025年07月22日

    我是溟宇号的签约作者“含萱”

  • 含萱
    含萱 2025年07月22日

    本文概览:网上有关“《示儿》的写作背景是什么?”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示儿》的写作背景是什么?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 含萱
    用户072203 2025年07月22日

    文章不错《《示儿》的写作背景是什么?》内容很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