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湖第一高手》有第2部吗?

没有第二部,给你看个后记吧 江湖后记:义盟完成了它的使命,没有继续存在的必要。贺星寒通告江湖解散“义盟”。“义盟”组成各派均回其地。

柳依雪为贺星寒生下一女,贺星寒甚喜。取名芊芊,视为掌上明珠。翌年春暖花开之时,贺星寒携妻子女儿和两个爱徒离开“拥翠湖”,在一处依山傍水风景秀美地方建立“寒柳山庄”,至此这对历磨难的夫妻终于有了一个属于自己的家园。而周烨每年至少三次携妻儿去“寒柳山庄”探望父母。

贺星寒自知杀孽太重,又对柳依雪心存亏欠,所以隐退江湖专心培养小绿小叶,陪伴爱妻娇女,享受着惬意无忧的生活。尽管他退出江湖不再涉及江湖诸事,但是他江湖第一的荣誉始终保留,无人撼动。而他更是江湖中一个永远不败的——神话!

杜湘随岳小钰一家回到陈府,后成婚(从此黄娇见到杜湘都会戏谑他是倒插门)。岳小钰为杜湘生有一子一女。儿子习刀,女儿练剑。虽然夫妻俩倾尽精力培养一双儿女,但是囿于资质等方面的原因,他们未能像父母那样在江湖中大放异彩。

周烨与唐云儿成亲后育有两子。“拥翠湖”在周烨的经营下势强力威名扬海外。无愧拥翠王在天之灵。周烨还先后在江湖中收纳了十个武功高强年轻有为的高手(八男两女)。被江湖人称为“新拥翠十杰”。而江湖中人永远也不会知道,周烨并非是周煜亲生儿子,而周烨真正的父亲,却是一代武林天骄贺星寒。

冷云成为“缺月山庄”新的庄主。为父亲守孝期满后与周羽成婚。育有两子一女。冷云禀承父志,宽厚仁义,深得江湖中人赞扬。

黄家的人在黄玉同的带领下,终于在已成废墟的家园上重建了“黄家堡”。黄冲娶温素素为妻。

而被视为武林精灵的黄娇,心中揣着一个“稻草人”独自度过无数日夜……

每年春夏秋冬每一季,她都会去“寒柳山庄”做客小住几日。每次去的时候都会给柳依雪贺芊芊带好多礼物。黄娇对贺星寒的一往情深让柳依雪感动。她多次要求贺星寒迎娶黄娇,她甚至不计较名份,但贺星寒始终未同意,而黄娇也不赞同,让一份苦涩纠缠在三人心中……

他们本以为会在平静的遗憾中度过余生,但是树欲静而风不止,世事宛若云千变。十五年后,一切都变了!变了,变了。天下变了,江湖变了,他们命运变了……

这是一场更大的灾祸浩劫!如汹涌的恶浪势不可挡涌向他们!

十五年后皇上驾崩,皇子们争夺皇位,敌国趁机兴兵入侵……

温东阳之子——温香!比他的父亲更为可怕!为报父仇,温香暗通敌国,还勾结“魔鬼城”入侵江湖。他组建的“血殿”让人闻风丧胆。手下的两个血妖、四个魔王,八大护卫、更是在江湖中兴风作浪……

天下大乱!江湖大乱!乱世出英雄,终于造就了一代英雄——叶绿杨!

叶绿杨——大战雪妖白凌花、落云谷力拼火神君、天风崖狂战僵尸王……替师傅与杜湘一战,力挫杜湘……并与周烨因误会大战八百招……还和一个神秘的武林高手在原野中狂奔一夜拼轻功……受刘泌所请更是万军之中取敌人上将头颅。他和温香之妹温媛媛与魔女寒冰儿的情感纠葛更是耐人寻味……

武林中人评价:如果说江湖百年才出一个贺星寒,那么,至少九十年才出一个叶绿杨!

而十五年后江湖中也是高手辈出,上官家的上官紫、唐门的唐月亮、被少林逐出的魔僧、浪子杨方……

天下江湖两危岌,这些江湖儿女们,又将何去何从?欲知详情,请看雨寒猴马月创作的《武林末日》!

山水诗人:谢灵运

“八斗”是南朝诗人谢灵运称颂三国魏诗人曹植时用的比喻。

谢灵运说:“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曹植)独占八斗,我得一斗,自古及今共用一斗。”见《南史·谢灵运传》。意思是把天下才华看为一石,则曹植独占其中八斗,我占一斗,其他人共占一斗。

后来人们便把“才高八斗”这个成语比喻文才高超的人。

扩展资料

谢灵运少即好学,博览群书,工诗善文。其诗与颜延之齐名,并称“颜谢”,是第一位全力创作山水诗的诗人,他还兼通史学,擅书法,曾翻译外来佛经,并奉诏撰《晋书》。明人辑有《谢康乐集》。

在山水诗产生与发展的过程中,杨方、李颙、庾阐、殷仲文和谢混等人,都曾有过一定的贡献。但谢灵运却是第一位全力创作山水诗的诗人,其现存诗近百首,其中38首可称得上是较为完整的山水诗。山水诗在晋宋勃然而兴,其功首推谢灵运。

周敦颐生平事迹

谢灵运(385年?433年),原名公义,字灵运,以字行于世,小名客儿,世称谢客。南北朝时期杰出的诗人、文学家、旅行家。祖籍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县),生于会稽始宁(今绍兴市嵊州市三界镇)。

谢灵运出身陈郡谢氏,为东晋名将谢玄之孙、秘书郎谢瑍之子。东晋时世袭为康乐公,世称谢康乐。曾出任大司马行军参军、抚军将军记室参军、太尉参军等职。刘宋代晋后,降封康乐侯,历任永嘉太守、秘书监、临川内史,终于元嘉十年(433年)被宋文帝刘义隆以?叛逆?罪名杀害,时年四十九岁。

谢灵运少即好学,博览群书,工诗善文。其诗与颜延之齐名,并称?颜谢?,开创了中国文学史上的山水诗派,他还兼通史学,擅书法,曾翻译外来佛经,并奉诏撰《晋书》。明人辑有《谢康乐集》。

主要成就

文学

谢灵运诗与颜延之齐名,并称?颜谢?。谢灵运所开创的山水诗,把自然界的美景引进诗中,使山水成为独立的审美对象。他的创作,不仅把诗歌从?淡乎寡味?的玄理中解放了出来,而且加强了诗歌的艺术技巧和表现力,并影响了一代诗风。鲍照的乐府诗,唱出了广大寒士的心声,他在诗歌艺术上的探索与创新也有十分积极的意义。在山水诗产生与发展的过程中,杨方、李颙、庾阐、殷仲文和谢混等人,都曾有过一定的贡献。但真正大力创作山水诗,并在当时及对产生巨大影响的,则是谢灵运。

谢灵运的山水诗,大部分是他任永嘉太守以后所写。这些诗,以富丽精工的语言,生动细致地描绘了永嘉、会稽、彭蠡湖等地的自然景色。其主要特点是鲜丽清新,如《南史?颜延之传》载:?延之尝问鲍照己与灵运优劣,照曰:?谢五言如初发芙蓉,自然可爱;君诗若铺锦列绣,亦雕缋满眼。?此外,汤惠休说?谢诗如芙蓉出水,颜如错彩镂金?;钟嵘说谢诗 ?名章迥句,处处间起;典丽新声,络绎奔会?;萧纲也说 ?谢客吐语天拔,出于自然?。一方面,与颜诗的?铺锦列绣?、?雕缋满眼?相比,谢诗显得?自然?;另一方面,当人们读厌了那些 ?淡乎寡味?的玄言诗,而一接触到谢诗中那些山姿水态与典丽新声时,自然会感到鲜丽清新、自然可爱。关于谢诗的?自然?,唐释皎然在《诗式》卷一《不用事第一格》中说:谢诗的?自然?,既不同于李陵、苏武那种?天与真性,发言自高,未有作用?的自然,也不同于曹植等人那种?语与兴驱,势逐情起,不由作意,气格自高?的自然,而是?为文真于情性,尚于作用,不顾词彩而风流自然?。所谓?作用?,就是经营安排、琢磨锻炼。以此而能达于自然,这正是谢诗胜人之处,也是他开启新诗风的关键所在。王世贞说:谢灵运诗?至秾丽之极而反若平淡,琢磨之极而更似天然,则非馀子所可及也?

诗歌发展史的角度看,魏晋和南朝属于两个不同的阶段:魏晋诗歌上承汉诗,总的诗风是古朴的;南朝诗歌则一变魏晋的古朴,开始追求声色。而诗歌艺术的这种转变,就是从陶谢的差异开始的。陶渊明是魏晋古朴诗歌的集大成者,谢灵运却另辟蹊径,开创了南朝的一代新风。

在谢灵运之前,中国诗歌以写意为主,摹写物象只占从属的地位。陶渊明就是一位写意的能手。他的生活是诗化的,感情也是诗化的,写诗不过是自然的流露。因此他无意于模山范水,只是写与景物融合为一的心境。谢灵运则不同,山姿水态在他的诗中占据了主要的地位,?极貌以写物?(刘勰《文心雕龙?明诗》)和?尚巧似?(锺嵘《诗品》上)成为其主要的艺术追求。他尽量捕捉山水景物的客观美,不肯放过寓目的每一个细节,并不遗馀力地勾勒描绘,力图把它们一一真实地再现出来。如其《入彭蠡湖口》,对自然景物的观察与体验十分细致,刻划也相当精妙,描摹动态的?回合?、 ?崩奔?、月下哀狖的悲鸣之声、?绿野秀?与?白云屯?那鲜丽的'色彩搭配,无不给人以深刻的印象。其《于南山往北山经湖中瞻眺》一诗,于山水景物的描摹更加细致入微、

谢灵运的那些垂范后世的佳句,无不显示着高超的描摹技巧,其语言工整精练,境界清新自然,犹如一幅幅鲜明的图画,从不同的角度向人们展示着大自然的美。尤其是?池塘生春草?更是意象清新,天然浑成,深得后人激赏。 李白、杜甫、王维、孟浩然、韦应物、柳宗元诸大家,都曾取法于谢灵运。

谢诗不像陶诗那样以写意为主,注重物我合一,表现出整体的自然美,而是更注重山水景物的描摹刻划,这些山水景物又往往是独立于诗人性情之外的,因此他的诗歌也就很难达到陶诗那种情景交融、浑然一体的境界。同时在结构上,谢灵运的山水诗也多是先叙出游,次写见闻,最后谈玄或发感喟,如同一篇篇旅行日记,而又常常拖首一条玄言的尾巴。如其著名的《登池上楼》。

但由于过分追求新奇,也就不可避免地会出现?语多生撰,非注莫解其词,非疏莫通其义?之弊。清汪师韩《诗学纂闻?谢诗累句》曾指摘谢诗中?不成句法?、?拙劣强凑?、?了无生气?之处达五十馀条。虽不免过分,但有些的确是符合实际的。然而尽管如此,谢灵运的诗正如钟嵘所说:?譬犹青松之拔灌木,白玉之映尘沙,未足贬其高洁也。?谢灵运的诗,不仅在当时引起轰动,而且对后世也有着深远的影响。唐释皎然誉之为?诗中之日月?,?上蹑风骚,下超魏晋?,虽未免过誉,但谢灵运毕竟为山水诗的建立和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从陶渊明到谢灵运的诗风转变,正反映了两代诗风的嬗递。如果说陶渊明是结束了一代诗风的集大成者的话,那么谢灵运就是开启了一代新诗风的首创者。在谢灵运大力创作山水诗的过程中,为了适应表现新的题材内容和新的审美情趣,出现了?情必极貌以写物,辞必穷力而追新?和?性情渐隐,声色大开?的新特征。这一新的特征乃是伴随着山水诗的发展而出现的创新现象。这新的特征成为 ?诗运转关?的关键因素,它深深地影响着南朝一代诗风,成为南朝诗风的主流。而且这种诗风对后来盛唐诗风的形成,也有着十分积极的意义。自谢灵运之后,山水诗在南朝成为一种独立的诗歌题材,并日渐兴盛。

书法

谢灵运善隶、行、草等书,并且在当时享有很高的声誉。据《宋书》本传记载:?灵运诗、书,皆兼独绝,每文竟,手自写之,文帝称为?二宝?。?当然,也有人不以为然,如南齐王僧虔《论书》曰:?宋文帝书,自云可比王子敬,时议者云:?天然胜羊欣,功夫少于欣。谢灵运乃不伦,遇其合时,亦得入流。?

谢灵运在书法方面的成就,不仅在他生前获得了爱好书法的宋文帝的极高赞赏,而且在他死后数百年仍然得到书法理论家的肯定。晚唐张彦远就在其《法书要录》中列谢灵运书法为?翰墨之妙可入品流者?。

关于谢灵运书法艺术的特点,唐代张怀瓘《书断》评价说:?模宪小王,真、草俱美。石蕴千年之色,松低百尺之柯。虽不逮师,歙风吐云,簸荡川岳,其亦庶几。?但其书法作品今已不可见。张彦远《法书要录》中的有关记载,有助于我们了解谢灵运的书法风格:?复见三谢两张,连辉并俊。若夫小王风范,骨秀灵运。快利不拘,威仪或摈。犹飞湍激石,电注雷震。?《法书要录》特别强调实录,?翰墨之妙可入品流者?皆著者张彦远?前后所亲见者?,而?其所不睹,空居名额,并世所传拓者,不敢凭推,一皆略焉?。由此说明,谢灵运书法真迹,唐代犹存。

陶宗仪在《书史会要》中评其?博总群书,学王献之真草,俱造其妙。或谓献之,灵运舅也,故其得法为精。?作草字尤为人所推许。有评其书者谓:如石色松干,吹翕风云,簸荡川岳,则清雄可见也。然萧散气韵,则恐此不能尽之,徒能状其奔放。?

绘画

谢灵运绘画的题材为?菩萨像?,并且,其壁画《菩萨像》即使经历了晚唐灭佛浩劫,仍然幸存六壁。可见谢灵运生前所画的《菩萨像》作品,在数量上是相当可观的,而在艺术上也应该是很有自家风格的。所以绘画界认为,谢灵运绘画与六朝时期诸名家一样,是占据着一席之地的:?顾宝光、袁倩之师陆探微,以善?人物?名;谢约之?山水?,谢灵运之?佛像?,谢稚之?孝子列女?等故事图,亦皆独步一时。?即此可见谢灵运乃以?佛像?类创作蜚声画坛。

藏书

谢灵运录秘阁图书14582卷,另有佛经书籍438卷,分为645帙。比东晋李充所编《晋元帝四部书目》著录更为宏富。

谢灵运少即好学,博览群书,工诗善文。元嘉八年(431年)就职秘书监,开始率人整理秘阁图书、补足旧文。在殷淳等目录学家的协助下,于元嘉八年(431)冬编撰出《秘阁四部目录》。

轶事典故

才高八斗

据《夜航船》记载:有一次,谢灵运一边喝酒一边自夸道:?魏晋以来,天下的文学之才共有一石(一种容量单位,一石等于十斗),其中曹子建(即曹植)独占八斗,我得一斗,自古至今其他的人共分一斗。?[16] 意味天下人的才华都不在他眼里,只有曹植文才卓越,可使他由衷折服。

遇鬼被杀

元嘉五年(428年),谢灵运忽然看见死去的谢晦手里提着自己的头,进屋坐在另一个床上,鲜血不停地流,惨不忍睹。后来他又发现自己装貂皮袍子的衣箱里被血浸满了。后来谢灵运当临川郡守时,吃饭时饭里忽然有大虫子。不久他就被杀了。

诗?谢灵运诗选

乐府陇西行

昔在老子,至理成篇。柱小倾大,绠短绝泉。

鸟之栖游,林檀是闲。韶乐牢膳,岂伊攸便。

胡为乖枉,从表方圆。耿耿僚志,慊慊丘园。

善歌以咏,言理成篇。

三月三日侍宴西池

详观记牒,鸿荒莫傅。降及云鸟,曰圣则天。

虞承唐命,周袭商艰。江之永矣,皇心惟眷。

矧乃暮春,时物芳衍。滥觞逶迤,周流兰殿。

礼备朝容,乐阕夕宴。

乐府善哉行

阳谷跃升,虞渊引落。景曜东隅,晼晚西薄。

三春燠敷,九秋萧索。凉来温谢,寒往暑却。

居德斯颐,积善嬉谑。阴灌阳丛,凋华堕萼。

欢去易惨,悲至难铄。击节当歌,对酒当酌。

鄙哉愚人,戚戚怀瘼。善哉达士,滔滔处乐。

赠从弟弘元时为中军功曹住京

于穆冠族,肇自有姜。峻极诞灵,伊源降祥。

贻厥不已,历代流光。迈矣夫子,允迪清芳。

昔闻兰金,载美曲经。曾是朋从,契合性情。

我违志概,显藏无成。畴鉴予心,托之吾生。

维翰孔务,明时劳止。我求髦俊,以作僚士。

佥曰尔谐,俾蕃是纪。逝将去我,言念北鄙。

契阔群从,缱绻游娱。历时阅岁,寒暑屡徂。

接席密处,同轸修衢。孰云异对,翔集无殊。

子既祗命,钱此离襟。良会难期,朝光易侵。

人之执情,宏景悼心。分手遵渚,倾耳淑音。

赠从弟弘元

毖彼明泉,馥矣芳荑。扬晔神皋,澄清灵溪。

灼灼吾秀,徽美是谐。誉必德昭,志由业栖。

憩凤于林,养龙在泉。舍潜就跃,假云翔天。

餁以味变,台以明宣。言辞戚朝,聿来鼎藩。

昔尔同事,谓予偕征。暌合无朕,聚散有情。

我端北署,予腾南溟。申非授乖,饮泪凄声。

缅邈荆巫,杳翳江湍。三千既旷,繇役实难。

想象微景,延伫音翰。因云往情,感风来叹。

寝处宴说,指辰忌薄。仳离未几,节至采获。

静念霜繁,长怀景落。人道分虑,前期靡托。

视听易狎,冲用难本。违真一差,顺性谁卷。

颜子悔伤,蘧生化善。心愧虽厚,行迷未远。

平生结诚,久要罔转。警掉候风,侧望双反。

赠 安 成

时文前代,徽猷系从。于迈吾子,诞俊华宗。

明发迪吉,因心体聪。微言是赏,斯文以崇。

用舍谁阶,宾名相傅。秘丘发轸,千里知贤。

抚翼宰朝,翰飞戚蕃。佐道以业,淑问聿宣。

相彼景响,有比形声。始云同宗,终焉友生。

棠棣隆亲,頍弁鉴情。缅邈岁月,缱绻平生。

明政敦化,矜恤载怀。用掇良彦,循我人黎。

江既永矣,服亦南畿。解袂告离,云往风飞。

挥手未几,钻燧推斥。青春屏辔,素秋系迹。

媚彼时渔,恋此分拆。我劳行久,实获予戚。

昔在先道,垂诰亨鲜。亦曰于豹,调和韦弦。

清静有默,平正无偏。钦隆令绩,慰沃愿言。

驽不逮骏,莸不间熏。三省朽质,再沾庆云。

仰惭蓼萧,俯惕惟尘。将拭旧褐,朅来虚汾。

畴咨亮款,敬告在文。

答谢谘议

玉衡迅驾,四节如飞。急景西驰,奔浪赴沂。

英华始玩,落叶已稀。惆怅衡皋,心焉有违。

告离甫尔,荏冉回周。怀风感迁,思我良畴。

岂其无人,莫与好仇。孰曰晏安,神往形留。

感昔戎行,远暨西垠。僶于役,不敢告勤。

尔亦同事,契阔江濆。庶同支离,攘臂解纷。

鸣鹄在阴,自幽必显。既曰有声,因风易演。

逶迤云阁,司帝之典。蔚彼遗藉,如莹如洗。

齐仲善交,在久弥敬。自我之遘,一遇而定。

于穆谢生,以和缮性。有言属耳,有文在咏。

寡弱多幸,逢兹道泰。荷荣西荒,晏然解带。

翦削前识,任此天籁。人既遇矣,何惧何害。

搔首北眷,清对未从。瞻云累叹,思□御风。

良愿易违,嘉乐难逢。微我无衣,温凉谁同。

古人善身,实畏斯名。缘督何贵,卷耀藏馨。

九言之赠,实由未冥。片音或重,玙璠可轻。

周敦颐(1017~1073)

中国宋代思想家。字茂叔,原名敦实,亦称敦颐、濂溪先生。道州营道(今湖南道县)人。曾任洪州分宁县主簿、南安军司理参军、桂阳和南昌县令、合州判官、虔州通判、广南东路判官等职。他认为“太极”是宇宙的本原,“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阴阳生五行,五行生万物。他提出“主静”、“无欲”的道德修养论,认为“无欲则静虚动直,静虚则明,明则通。动直则公,公则溥”,对程朱学派“存天理、灭人欲”的思想产生了重要影响。著有《太极图说》、《通书》等

周敦颐是宋代著名的哲学家,很多学者认为二程是他的学生,他开启了宋明理学。这一点,现在也有人表示怀疑,但是其精粹的思想是人所共知的,主要在《太极图说》和《通书》中。

《太极图》源于道教,周敦颐将其融入《易传》之中,写出了《太极图说》。在《太极图说》中将《易传》的天地人三方面,演化为天地人三极。对于《太极图说》中的首句现在还有很大的分歧,其中以朱熹和杨方两个为代表。朱熹《濂溪传》中为“自无极而为太极”,杨方九江本《周子全书》中为“无极而生太极”。但是在《太极图解》和《近思录》中为“无极而太极”。当时胡广仲、张栻、吕祖谦与朱熹讨论《太极解义》,就没有提到“无极而太极”有误。所以我认为“无极而太极”也便是《太极图说》的首句。

“无极而太极”。“太极”是什么哪?《易传系辞上》中说的明白,八卦生四象,四象声两仪,两仪生太极。《老子》中讲: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生生不息。这样的“太极”我认为是一个无穷的,不变的,如同朱熹说的“理”。由于它的动静变化而引起世间万物的变化,物物都有太极之理。张载说:“太虚无形,气之本体,其聚其散,变化之客形矣。”(《正蒙太和》)有一点与这个相似,就是物质的原始状态,但是太极是不会聚散的,而是动静变化。动则生阳,静则生阴,静极复动,说明太极是运动着的,由于这个变化使得五行变化。五行由阴阳变化而生,《太极图说》中讲:“五行,一阴阳也;阴阳,一太极也;太极本无极也。”实际上就是说这个道理,太极和无极有什么关系哪?可以这样说“太极”还是有形的,而“无极”是无形的,从无到有是一个过程,这个过程时间上是没有先后的,但是在逻辑上是有先后的。阴阳动静变化的不同,使得生成的五行也不同,所以说:“五行之生,各一其性。”(《太极图说》)“阴阳接而万物生”,阴阳组合的比例不同,使得五行运行而生成的四时和万物不同。怎样才能生成四时等周敦颐没有说明,只是讲到:“二气交感,化生万物。万物生生,而变化无穷焉。”(同上)

在万物中,人最有灵气。周敦颐认为:“形既生矣,神发知矣,五性感动而善恶分,万物出矣。”(同上)形体生成之后,人所赋有的精神也就有了,五行既成感天地之气,便使人也有善意的本性,万物也具有了自己的特性。周敦颐继承了《周易》里面圣人学说,认为圣人行仁义中正之道,是上承天地之义,所以圣人主静也形成了一极就是人极这里也要顺便说一句就是这个主静。周敦颐讲阴阳动静,这个动和静,他认为是先有静,而后有动的,静极生动就是这个道理。于是就有故圣人与天地合其德,日月合其明四时合其序,鬼神合其吉凶。”(同上)

这就是说圣人和天地的意愿相同,天地万物的变化运行都是“天”所定的,上次我在解释孔子“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中说,孔子认为的“天”有两种,一是自然之天,一是主宰之天。这里的这个“天”就是主宰之天,只有圣人与他相感知。“君子修之吉,小人悖之凶。”(同上)就是这个道理。在心性论上,周敦颐强调,无欲主静。“身端,心诚之谓也;诚心,复其不善之动而已矣。不善之动,妄也;妄复,则无妄矣;无妄则诚焉。”(《通书》)周敦颐用“无妄卦”中的含义说,“无欲主静”去其祸的道理。程颐说,在周敦颐门下学习,要求寻孔颜乐处,就是要注意从“乐”中来,怎么样达到“乐”,就是“无欲主静”。

返回来说,周敦颐的“主静”,理学家都重视“静中体验”。“圣人定之以中正仁义而主静”(《太极图说》)就是要去杂念,依中正仁义来上体天心,在静中修性,故又说“圣可学乎?曰:可。有要乎?曰:有。请闻焉。曰:一为要。一者无欲也,无欲则静虚动直。静虚则明,明则通;动直则公,公则溥。明通公溥,庶矣乎!”(《通书》)这说明圣人还是可以学的,与孔子主张无异,但是他强调要在“静中体验”,“无欲故静”。理学家和其他儒家一样,其根本主张就是如何成为圣人,故又称为“圣人之学”。成圣人之后,可以教化民众,进入到大同世界,故而他们总是修己安人的。周敦颐受道家和佛家的影响,将这个“静”,转化为“纯一”,也就是“无”,这个“无”也不是纯佛道的“无”,主要是“无欲”,无我生来的杂念,清除杂念,追求纯粹的东西。于是这个静成了内心的标准,而动则是外界的,表现为公而无么。这里就要说到周敦颐所讲的一个“诚”字了。

周敦颐从《易》说诚,从诚之源,诚之立,诚之正,诚之用和诚之位五个方面来谈。他在《通书》中系统地说到这个问题,认为万物本来由天而生,万物的真实无妄源于天的真实无妄;天道生生不息,万物各有其性命之正,所以是纯粹至善的,于是他便是如此(可见其是主张性善论的);引《系辞》说用,诚体是静是明,诚用是动是行,能通敢天下事物,具有感之作用;最后说明成圣贤以诚为基,注重道德修养。 另外,周敦颐也提出“几”、“德”、“无为”、“神”等概念,实际也便是由“诚”这个概念而来的,“无极而太极”,“无欲故静”,这些思想一直影响到二程、张载、朱熹等后世理学家。

本文来自作者[楠木青城]投稿,不代表溟宇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gumingyu.com/jingyan/202508-12311.html

(7)
楠木青城的头像楠木青城签约作者

文章推荐

发表回复

作者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3条)

  • 楠木青城的头像
    楠木青城 2025年08月03日

    我是溟宇号的签约作者“楠木青城”

  • 楠木青城
    楠木青城 2025年08月03日

    本文概览:没有第二部,给你看个后记吧 江湖后记:义盟完成了它的使命,没有继续存在的必要。贺星寒通告江湖解散“义盟”。“义盟”组成各派均回其地。 柳依雪为贺星寒生下一女,贺星寒甚喜。取名芊...

  • 楠木青城
    用户080308 2025年08月03日

    文章不错《《江湖第一高手》有第2部吗?》内容很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