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有关“瓦剌也先的来龙去脉-”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瓦剌也先的来龙去脉-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也先的全名叫 绰罗斯·也先 ,清朝时期译成额森,是瓦剌的首领。
绰罗斯这个姓出自蒙古的斡亦剌惕部,属于以部落氏族名称汉化为氏,为蒙古族绰罗斯氏,突厥语为Oirat,亦称兀鲁兀惕部,汉义“森林百姓”,这就是蒙古瓦剌部的前身。
也是蒙古准噶尔部、和硕特部、土尔扈特部、杜尔伯特部的前身,绰罗斯氏族就是斡亦剌惕部的一个主流分支。
瓦剌的首领虽然不是黄金家族,但该家族与成吉思汗系世联姻亲,深受器重。部众在蒙、元不同时期离散成三部分:一部分在元廷供职和参加元朝军队;一部分由于参加阿里不哥和海都等宗王之乱,散居于额尔齐斯河和伊犁河流域,有的则早在蒙哥汗三年(1253)就随旭烈兀远徙波斯一带;而留在本土的斡亦剌人,也逐渐向南部草原地区发展,并吸收其他部落形成明代的瓦剌。
洪武元年,大将徐达攻打元大都,元顺帝北上逃亡,逃到了上都(即开平,今内蒙古锡林郭勒盟正蓝旗),元朝亡。
洪武二年徐达、常遇春兴兵八万再次北伐,一举攻克开平,元顺帝再次逃亡,去到应昌(今属内蒙古赤峰市克什克腾旗)。
此时扩廓帖木儿的势力还很庞大,如果缓过气来,终究是一大隐患,于是洪武三年,朱元璋再次兵分两路进行第二次北伐。徐达率西路,出潼关,李文忠率东路军,出开平,逼应昌,准备擒拿元主。
然而此时元顺帝已先病死,太子爱猷识里达腊继位,闻明军至,只率数十骑仓皇北撤。此后,残元王庭逐步回迁至大漠深处的故都和林(今蒙古国哈拉和林,窝阔台曾建都于此),再无临驾中原之能。
大家注意一点,这个时候的元朝虽然远遁漠北,但手握传国玉玺,拥有独立的年号、庙号,仍与明朝分庭抗礼。
而后一直到洪武二十一年,朱元璋命蓝玉出征北元,蓝玉也不负众望在捕鱼儿海(今中蒙边境的贝尔湖)取得大捷。北元大汗脱古思帖木儿在失败后被由瓦剌支持的也速迭儿所弑,从此蒙古东西蒙古正式形成,也开启了两者之间近百年的相互仇杀。
也速迭儿背后的支持者瓦剌,相对于东蒙古本部来说,又称西蒙古。
其先祖于元代时,主要活动在南西伯利亚草原,即色楞格河支流木伦河及其以北的锡什锡德河至叶尼塞河上游的广大地区,此地乃是忽必烈之弟阿里不哥一系的领地。阿里不哥在与忽必烈争夺汗位的斗争中失败,他的属民北迁至此,逐渐形成了一个相对于元朝本土较为独立的地区。
当元朝灭亡被赶回蒙古高原时,便于盘踞此地多年的瓦剌势力有了矛盾和摩擦,阿里不哥的后裔也速迭儿弑杀忽必烈的后裔脱古思帖木儿并自称大汗,就是其中比较典型的一例。
此时的蒙古草原除了东西蒙古以外,还有由朵颜、泰宁、福余三部组成的朵颜三卫,“朵颜”的蒙古语音译也为兀良哈。
朵颜三卫的祖先是成吉思汗的功臣,他们世居的地方是在贝加尔湖附近,捕鱼儿海之役后,元故主降明,朵颜三卫也降明,朱元璋便于其领地重用朵颜等三卫,管辖各部。
也就是在此之后,结束了“大元”的国号,蒙古高原再未出现年号、庙号,蒙古退回部落时代,也是此后明朝对蒙古的称谓又改称为“鞑靼”,北元彻底灭亡并臣服于明朝。
此时鞑靼内部,原本阿里不哥一系的大汗坤帖木儿已被弑杀,新任的汗王是一位“非元裔”的大汗鬼力赤,他是窝阔台一系后人。而真正掌握鞑靼权力的,乃是太师右丞相马儿哈咱、太傅左丞相也孙台、太保枢密知院阿鲁台三人 《明太宗实录·卷28》永乐元年二月丁巳条 。
此时的蒙古由于多年的内战与政变,蒙古汗王的权势已逐渐衰微,内部多股势力交缠,蒙古高原渐渐形成了“异姓赛特”(即非成吉思汗血缘的大贵族)专权的现象。
而瓦剌这边老汗王死后,部属分由马哈木、太平、把秃孛罗三人分掌,其中马哈木实力最强。
当时鞑靼、瓦剌二部之间相互仇杀非常频繁,永乐元年、二年之间,双方的大仗就有四次,虽是互有胜负,但总体来说鞑靼仍处在下风。在这样的混战中,不少鞑靼的小部族纷纷逃往明朝请求归附。也就形成了有众多蒙古部队和将领在明朝当兵的现象,也出现了许多达官。后来在明朝形成侯伯世家的达官吴允诚一族,便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归附明朝的 《明太宗实录·卷44》永乐三年七月壬寅条 。
但东西蒙古有一个共识,那就是仍然奉明朝为正统,也想得到明朝的承认和支持,以便可以压制对方。
永乐六年十月,瓦剌马哈木等贡马,并请印信封爵。次年五月,朱棣封马哈木为顺宁王、太平为贤义王、把秃孛罗为安乐王 《明太宗实录·卷84》永乐六年十月丙子条,同书卷92永乐七年五月乙未条 。瓦剌率先得到了明朝的承认和支持。
而鞑靼这里却证据不稳,一直在自相残杀。永乐四年十月,阿鲁台杀也孙台、驱逐马儿哈咱,自己南下至海剌儿河(今海拉尔河,内蒙古呼伦贝尔盟境内)之地 《明太宗实录·卷60》永乐四年十月乙卯条 ,成为鞑靼唯一的权臣。永乐五年五月,阿鲁台废鬼力赤,立本雅失里为汗。
本雅失里是元后裔,在中东的帖木儿帝国长大,帖木儿死后一直在别失八里(亦力把里)一带。
本雅失里继位后,杀了明朝派去的使臣郭骥、金塔卜歹,并且“ 掩袭兀良哈诸卫 ” 《明太宗实录·卷93》永乐七年六月辛亥条
朱棣震怒,命淇国公丘福为征虏大将军,讨伐鞑靼。然而丘福贪功冒进,全军覆没。于是朱棣下令御驾亲征。
鞑靼在听闻了明军大军压境的消息后,顿时崩溃。汗王本雅失里和权臣阿鲁台开始分头逃窜,本雅失里被朱棣在斡难河(今蒙古国鄂嫩河)找到打的就剩七个人,逃往瓦剌,不久便被瓦剌杀死。
本来没找到阿鲁台,朱棣打算回去了,没想到回城途中来了个偶遇,遂在静虏镇(今中蒙界河哈拉哈河南岸一带)将其大败。
这是数百年来中国将领打到这个位置的第一人,皇帝中唯一的一个。
阿鲁台在当年的十二月,正式向明朝纳贡请降,后在永乐十一年的七月,他被朱棣正式封为和宁王。 《明太宗实录·卷113》永乐九年二月甲辰条
瓦剌在朱棣北上时非常积极,直接表示愿意与明朝共同剿灭鞑靼,不过朱棣没有理他。永乐十年,瓦剌使臣再次夸耀自己杀了本雅失里,夺了元朝的传国玉玺,并再次提出共击鞑靼的计划,还向明朝请求各种兵器和赏赐 《明太宗实录·卷128》永乐十年五月乙酉条 。并渐渐南下到胪朐河、哈剌莽来(今内蒙古二连浩特北、蒙古国洪戈尔)一带,向鞑靼逼近 《明太宗实录·卷145》永乐十一年十一月甲申条 。
此时鞑靼拥立元裔阿台王子为汗 王雄《关于阿台汗》 ,但实力已大不如前。他只得一再向明朝哀告,说“马哈木等弑其主,收传国玺,又擅立答里巴为主,请发兵讨之,愿率所部为前锋。” 《明太宗实录·卷140》永乐十一年五月庚子条
朱棣看到瓦剌又有点不听话的苗头,于是在永乐十二年再次亲征,并在忽兰忽失温(今蒙古国乌兰巴托)打败了瓦剌首领马哈木。
看到瓦剌被明朝打残,永乐十三年,鞑靼联合兀良哈与瓦剌在斡难河进行了一场大战,此战瓦剌大汗答里巴和马哈木都被杀死。
马哈木之死,见《明太宗实录·卷177》永乐十四年六月丁卯条。答里巴汗之死,汉文史籍无载,可见宝音德力根《15世纪中叶前的北元可汗世系及政局》
马哈木死后,瓦剌大权落到了位列第二的权臣贤义王太平手中。他拥立了新汗王斡亦刺歹,并伙同安乐王把秃孛罗,排挤马哈木之子脱欢,并将之前对开罪明朝的行为全部推到已死的马哈木身上 《明太宗实录·卷187》永乐十五年四月乙丑条 。
鞑靼打赢了瓦剌以后,感觉神气十足,又对明朝有些不服气了起来,或是“横恣无赖,于都市强夺”,或是在边境上“要劫行旅”。到永乐二十年初,竟然有“大寇兴和”之举。于是本年内朱棣不得不针对鞑靼,进行第三次北征。
阿鲁台看到朱棣来直接就跑了,朱棣追不着鞑靼,想到兀良哈居然违背自己命令去做鞑靼帮凶,便将枪口转向兀良哈,在屈裂儿河(今内蒙古境内归流河)沿岸将其大败,大获全胜而归。
由于此次未能跟鞑靼开战,朱棣又于次年初秋进行了第四次北征。然而本年夏天,鞑靼就已先遭遇了一次来自瓦剌的大规模侵袭,乃至“人口马驼牛羊殆尽,部落溃散”,情况十分悲惨。此时朱棣再大军压境,阿鲁台更是毫无还手之力,只带着部落仓皇北逃。这一年冬天恰逢草原大雪,鞑靼部落“孳畜多死,部曲离散。”瓦剌和朱棣的接连攻击,几乎将阿鲁台的实力耗尽,阿鲁台手下的大头目也先土干也归附了明朝。
朱棣于永乐二十二年又进行第五次北征。阿鲁台听闻朱棣又至,不得不继续逃窜至答兰纳木儿河(今蒙古境内之哈拉哈河下游)一带,远远躲避朱棣的兵锋。
在当时的形势看来,瓦剌的威胁绝对抵不上元朝后裔的鞑靼,所以鞑靼一直是朱棣的重点打击对象,朱棣五征漠北,有四次是针对鞑靼而去,在加上瓦剌的进攻,所以东蒙古鞑靼已经无可挽回的走向了衰落。
而瓦剌,却由于马哈木之子脱欢暗中培植势力多年,终于在永乐二十二年大胜鞑靼后,杀掉了贤义王太平和安乐王把秃孛罗 《明仁宗实录·卷5》永乐二十二年十月辛亥条 ,独掌瓦剌大权, 这个脱欢,就是也先的父亲。
到了宣德年间,鞑靼在瓦剌和明朝的不断打压下逐渐衰落,于是兀良哈逐渐兴盛,宣德三年初,兀良哈已南下至滦河一带牧马。为了震慑北虏,是年秋,明宣宗亲率部队巡边,兀良哈三卫闻讯,率“万众侵边,已入大宁,经会州将及宽河” 《明宣宗实录·卷47》宣德三年九月辛亥条 。 宣宗率部亲自迎敌,在宽河(今河北宽城县)大败兀良哈。
此战后兀良哈重新归附明朝。
后来瓦剌加快了对鞑靼的进攻,而明朝竟也对瓦剌的攻击采取默许和纵容的态度,甚至还一度为瓦剌提供刀弓等兵器,为其助战 《明宣宗实录·卷65》宣德五年四月丙申条 。
宣德六年,瓦剌又一次大败鞑靼,阿鲁台部曲离散,只带着两千人逃窜到集宁海子(今内蒙古察右前旗黄旗海)驻牧 《明宣宗实录·卷79》宣德六年五月己丑条 。
宣德九年二月,瓦剌一路追鞑靼到哈海兀良(今西拉木伦河附近),在此处大败阿鲁台,杀其妻子部属,掠其孳畜。阿鲁台只带着一万三千的残兵仓皇向西逃窜至毋纳山、察罕脑剌(今内蒙古包头以西、五原县以东)等处。
七月,脱欢又再次兵临毋纳山等地,杀死阿鲁台等人。鞑靼部落中,只剩下阿鲁台拥立的大汗阿台和另一个大臣朵儿只伯,带着百余人逃到阿察秃(今内蒙古阿拉善盟)之地。另有一些残兵游勇南下至明朝境内,纷纷被明军剿灭 《明宣宗实录·卷113》宣德九年十月乙卯条 。
此时鞑靼大汗是阿台汗,一再向明朝请降,明朝不予理会,一定要解决鞑靼。到了 正统元年八月 ,英宗给瓦剌太师脱欢下 敕书 ,说:
鞑靼在明朝和瓦剌的共同围剿之下,一路向东逃窜,从甘肃边外的亦集乃之地,逃到宁夏边外。 正统二年正月 ,英宗派遣大同总兵方政、宁夏总兵史昭、都督蒋贵三路大军出塞,会剿阿台汗和朵儿只伯。 五月 又派兵部尚书王骥前往甘肃,亲理军务。
如此强大的压力之下,阿台汗再难支持,在本年夏天又一次向明朝提出纳贡请降。明朝虽是接受了此次请降,承认阿台汗的扰边乃是“ 饥寒切身,不得已故也 ”,并允许阿台汗的部属 “择近边利便处居住耕牧,打围飞放,得以保全部属,作我外藩 ”,但实际上仍未放弃对其彻底剿杀。而瓦剌也勾结哈密、河州、赤斤蒙古、罕东并兀良哈等部,企图联合歼灭鞑靼残部 《明英宗实录·卷33》正统二年八月壬申条 。
对鞑靼的最后一战发生在 正统三年 。明朝方面,此次战役由兵部尚书王骥主持,右都督蒋贵率先在二月越过黄河,在狼山(今巴彦淖尔盟乌加河北)打败了朵儿只伯。朵儿只伯向西逃窜至甘肃边外的兀鲁乃之地(今甘肃高台县北),和阿台汗会合。蒋贵率二千五百人日夜兼行,三日赶到阿台汗驻地,复大败之,“ 斩首三百有奇,逐杀八十余里,获金银牌六面,玺印二颗,马骡驼牛四百有余,兵甲衣裘称是 ”,可谓战果累累,阿台汗和朵儿只伯以数骑逃遁。第二日甘肃总兵任礼复至,又胜,“ 执伪枢密同知院判佥院等官十五人 ”,又追袭五百余里至亦集乃地,不及而还。 《明英宗实录·卷41》正统三年四月乙卯条
这一仗可谓轰轰烈烈,将阿台汗和朵儿只伯打得魂不附体,明朝方面宣称“ 兵出沙漠,千有余里,东西夹击,虏众几尽,边境用宁。 ”阿台汗二人逃窜至大漠中后,又被瓦剌继续追剿。是年九月,终于传来阿台汗和朵儿只伯被双双杀死的消息。
至此蒙古草原势力最大的,就是瓦剌了。
我把蒙古的 历史 重新理了一遍,发现前面认识错了,脱脱不花是黄金家族,但开始时是从瓦剌起家,击败东蒙古后才统御其众。
永乐二十二年,太平被脱欢杀死,脱欢想要自立为汗,但遭到了东西蒙古贵族的强烈反对,于是在宣德八年,脱欢找到当时年仅17岁的黄金家族后裔脱脱不花,拥立其为大汗,并将自己的女儿嫁与脱脱不花,自己则以太师的身份把持朝政。
正统三年 ,明军在兀鲁乃之地将 阿台汗 击败,脱欢、脱脱不花得到消息后,在 巴丹吉林沙漠 将 阿台汗 俘杀。
这样,结束了蒙古东西两个汗廷对峙的局面。原东蒙古部众被瓦剌征服, 蒙古在瓦剌势力的统治下实现了短暂的统一 ,结成了东、西蒙古政治联盟。在这个联盟中,“元裔”脱脱不花统治其祖先部众(被击败的东蒙古部众),阿鲁台等 北元 旧贵族,将 太师官衔让与瓦剌 贵族,脱欢、也先父子相继任太师,统治瓦剌部众。
景泰三年,也先率众击败脱脱不花,使得脱脱不花仅带十余人逃往 大兴安岭 以东,来到 科尔沁 的 郭尔罗斯部 首领沙不丹处。沙不丹的女儿原为脱脱不花的王妃,脱欢立脱脱不花为大汗后,将自己的女儿嫁给脱脱不花,并立为正宫皇后,沙不丹女被迫休回娘家。
至此,脱脱不花来投奔昔日的岳父,被心怀怨恨、心胸狭窄的沙不丹所杀,时年37岁 。
也先在彻底击败脱脱不花后,于 景泰四年(1453年)自称“天圣大可汗”,也先称汗后, 阿剌知院 请求成为太师,也先不许,在景泰五年阿剌知院杀死也先。
也先去世后,瓦剌逐渐衰微。后分为其长子 博罗纳哈勒 统领的 杜尔伯特部 和次子 阿失帖木儿 统领的 准噶尔部 两部分。
准噶尔部,这个从瓦剌分裂出来的一部分,就是清朝闹了康雍乾三代的那个部落,这么一想,当年明英宗的事也没那么丢人了,毕竟他面对的,是一个差不多完全体的蒙古,而后面的也先死后蒙古重新分裂,仅瓦剌部就分裂出了两个部族,而这个准噶尔部出来的噶尔丹靠着仅有的两万兵马,一战就打废了清军十万大军,逼的麻哥主动求和。
他没敢上前线所以没被俘,对比之下,明英宗至少还多了些许勇气。
也先简介
关于也先的死,究其根本原因是他非常好色。但是他最终却是死在女婿手里,原因是他和自己的女儿通奸。这个理由实在是让人匪夷所思。虽说蒙古族自古比较豪放,女子的地位也不尊崇,甚至父亲的妻子、妾室可以由儿子继承,但是对于亲生子女这一块他们还是非常保守的。
也先的死,其实一直都有预兆,他成为首领之后,征战勇猛无比,前期很受人爱戴,甚至因为所俘虏的明英宗是自己弟弟的好朋友,所以将他安然无恙的放了回去。但是后期,他开始沉迷于酒色,渐渐变得暴虐,身体也开始一日不如一日。即使没有和女儿通奸的事情,也活不长久。
也先在最开始的时候也算的上一个英雄,他带领部落走向强大,对于弟弟非常爱护,如果不是最后沉迷女色,或许也是一个流传千古的英雄,怎奈他最后不仅荒*,甚至不顾礼教,做出**的事情,所以最后才被女婿杀死,也是一个憾事。
也先
也先(1407—1454),又译额森、厄僧等。明代瓦剌贵族首领。被明廷称为“瓦刺都总兵答剌罕太师淮王大头目中书丞相”。
明代蒙古瓦剌部首领。又译额森。出身于准噶尔部,姓绰罗斯氏,顺宁王马哈木孙,脱懽子。祖孙世掌瓦剌之政。正统四年(1439)脱懽死,也先嗣位,称太师淮王,常与明朝有贡使往还。可汗脱脱不花仅以元裔之名为君,不相临制。也先在脱懽兼并蒙古各部的基础上向外扩张,西攻哈密,又大规模地出讨蒙兀儿斯坦,并与沙州(今甘肃敦煌)、赤斤蒙古(今玉门市西北)诸卫首领通婚;东破兀良哈,胁逼高丽。使东至女真,西至赤斤蒙古的广大地区,皆受其约束,正统十四年(1449)大举侵明,在土木之变中俘虏明英宗,并胁裹英宗包围北京城,后被于谦击却,议和,送还英宗,恢复贡市。此后,他杀脱脱不花,自立为大元田盛(天盛)大可汗,建号添元,设左右丞相及行省,又采取一系列统治措施。但也先的统治为时很短。先是女真诸部起而为乱;后兀良哈因不堪其征敛与骚扰,也起而反叛;内部又因其合兵南侵,利多归于己,而弊则均受,引起部下不满。也先荒于酒色,恃强益骄,致其众日益离心,走散大半。景泰五年(1454)为部下阿剌知院等所杀,瓦剌势衰。
正统四年(1439),继其父脱欢为太师,进一步兼并蒙古诸部。并乘胜扩展势力,挟岱总汗脱脱不花以征伐、封官、联姻等手法,北服乞儿吉思,西征中亚细亚诸族;南破哈密,慑服其甥哈密忠顺王倒瓦答失里,控制西域要道;联结沙州、罕东、赤斤蒙古诸卫,封喃哥为平章,置甘肃行省,以撤除明廷的西陲屏蔽;东攻兀良哈三卫,与泰宁卫都督拙赤等联姻,使充其耳目;遣使结好建州海西女真,以配合其对明廷的军事行动。势力所及,西起中亚,东接朝鲜,北连西伯利亚南端,南临长城,致使“漠北东西万里,无敢与之抗者”。从东、西、北三面对明廷形成包围,欲重建大元一统天下。正统十四年(1449)秋,分兵四路直逼明境,亲率主力进攻大同。经土木堡之战,大败明军,俘获明英宗。十月,进围明都北京,遭明军反击,北撤。翌年,遣使议和,送还英宗,恢复与明贡市关系。随著其势力增强,与姐夫岱总汗矛盾益深,欲立外甥为太子,以“舅上皇”自居,遭岱总汗拒。景泰二年(1451),离间岱总汗与弟阿噶巴尔济济农之关系,使岱总汗势孤而败,为兀良哈沙不丹所杀。继坑杀阿噶巴尔济,尽据汗及济农部众。四年(1453),自称大元田盛(天圣)大可汗,建年号添元(天元),由于东蒙古正统势力的顽强抵抗及部分瓦刺封建主的反对,统一局面维持不久。五年(1454),瓦剌内讧,为阿剌知院所败,身亡。据《蒙古源流》载,在败逃途中为布库·索尔逊之子巴郭所杀。
关于“瓦剌也先的来龙去脉-”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本文来自作者[疏影]投稿,不代表溟宇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gumingyu.com/jingyan/202507-8590.html
评论列表(3条)
我是溟宇号的签约作者“疏影”
本文概览:网上有关“瓦剌也先的来龙去脉-”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瓦剌也先的来龙去脉-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也先的全...
文章不错《瓦剌也先的来龙去脉-》内容很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