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仙木偶戏的发展历史

网上有关“莆仙木偶戏的发展历史”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莆仙木偶戏的发展历史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木偶戏,古称傀儡戏,莆仙地区俗称“柴头仔戏”“抽柴头仔”“木身”“木师”等。历史上木偶戏比人戏更早出现,学术界对木偶艺术有“源于汉,盛于唐”的说法。莆仙戏称本地木偶戏为“戏兄”,说明木偶戏比莆仙戏更古老,更早在莆仙民间流行 。

莆田县志编辑委员会编著的《莆田戏剧史》记载 ,木偶艺术在汉代传到古莆田 。明代莆邑状元柯潜的《重修陈庐园记》引旧史料称:五代后周显德(公元954—960年)中,南唐清源军节度使陈洪进回家乡仙游枫亭祭祖,“作傀儡郭郎戏,观者如堵”。

宋代,莆仙民间的木偶戏比唐五代有了更大的发展,逢年过节、迎神赛会、婚诞喜庆、丧事殡仪等,都有木偶戏演出。清初仙游人郑得来《连江里志》引旧志所叙蔡京观肉傀儡之记载云:“蔡太师做寿日,优人献技,有客以丝系童子四肢,为肉头傀儡戏,观者以为不祥。”南宋《西湖老人繁胜录》载:“清乐社:(有数社每不下百人)鞑靼舞老番人、耍和尚。斗鼓社:大敦儿、瞎判官……福建鲍老一社,有三百余人;川鲍老亦有一百余人。”福建鲍老是指来自福建各地的木偶戏,多达300多人,其中当有来自莆仙地区的木偶戏。南宋诗人刘克庄对莆仙木偶戏也有很多记述,如“方坐皋比开讲肆,忽看傀儡至优场。此翁奇奇又怪怪,若非伪学即阳狂”;又如“本子流传自柳营,着行线彩斗鲜明。似从傀儡家传出,又说熙河帅教成”。“柳营”为古地名,在今陕西咸阳市西南渭河北岸;“熙河”,宋代路名,治所在今甘肃临洮。说明莆仙木偶戏源自北方。“郭郎线断事都休,卸了衣冠返沐猴。棚上偃师何处去,误他棚下几人愁?”“沐猴”指木偶在场上表演时是“衣冠之士”,而提线一旦停下,它还是木偶。木偶已“穿”上“衣冠”,说明有了各种表演的服饰。“棚上偃师何处去”,说明当时是高台演出,有了专门演出的戏台。而从刘克庄其他的诗词中可以看出,南宋时的莆仙木偶戏在高台演出、表演服饰、叙事能力、音乐伴奏等方面已达到了相当成熟的地步 。

明代以来,莆仙木偶戏很少见诸文献记载,而是以其独特的形式,演唱与莆仙戏相同的音乐曲调和演出与莆仙戏基本相同的剧目,并以其所拥有宗教仪式剧《目连戏》《?戏》《北斗戏》《愿戏》之优势与莆仙戏相抗衡 。

清初郑得来《连江里志略》有一则七月中元节演木偶戏的记述,其文日:“中元节祭祀,乡人皆集社庙,每延黄冠登坛设醮,演傀儡戏,自申至寅,达旦而罢。”表现了中元普度演木偶戏之盛况。根据《莆田县志》记载,清乾隆年间(1736—1795年),黄石江东村长兴木偶戏班即颇负盛名。

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政府为了防止日本飞机轰炸,禁止莆仙戏演出,此举为莆仙木偶戏提供了发展的机会。据《忠门镇志》记载:“民国26年(1937年),莆仙戏传统剧目被禁演,木偶戏盛极一时。境内宫社多聘约外地木偶戏班演出。民国34年(1945年)后,木偶戏渐稀。”由于莆仙戏被禁,木偶戏在某种意义上取代了莆仙戏,从而使木偶戏借机发展了近十年,当时仅莆田一县就有木偶戏班90多个。大约在这个时期,莆仙戏的音乐、剧目为木偶戏所全盘利用,从而使莆仙木偶戏被大量地“戏曲化”,从宗教型傀儡向戏曲型傀儡转化。

旧时木偶戏的艺人全为男性,旦角均以假嗓演唱,1950年后,木偶戏班开始有女艺人参加演出,并开始吸收管弦乐艺人参加伴奏,前台提线人员基本固定在3-5人,每班人数增至12人左右。木偶戏班社多以业余剧团名称出现。莆田全县有30-40班,仙游县也有10余班。“文化大革命”中,木偶戏班几乎全部解散,至1976年底,木偶戏演出得以恢复。至90年代初,莆仙木偶戏班发展至近百个,其演出活动完全恢复与民俗活动的结合。“民间每逢男女婚嫁、老人祝寿、社火赛会、神诞谢恩、拜忏以及追荐功德等都要演唱木偶戏。”至90年代中期,莆仙木偶戏班有所减少,两县尚存60余班,影响较大的有莆田县忠门镇元兴班、灵川镇东汾重兴班、华亭镇燕飞班、黄石镇万兴班、新度镇福兴班、莘郊荔珍班、清江长兴班、新度桂林班、仙游县榜头镇仙水班、盖尾镇前连班等 。

2010年11月25日,荔城区黄石镇江东村委会、浦口宫管委会申报的木偶戏入选“莆田市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

2013年5月,荔城区黄石镇江东村的林春树,成为“莆田市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名单”中木偶戏唯一的代表性传承人 。同月,城厢区文化馆将木偶戏成功申请为第三批市级非遗的扩展项目 。

莆仙戏起源于什么时候?

海洋妈祖文化

妈祖是人们对“海上女神”的褒称。妈祖姓林名默。生于宋建隆年间且莆田妈祖是人,也是一位普通的渔家姑娘。据史料较多的宋代记载,林默出生在福建省莆田市湄洲湾一个美丽的岛屿——湄洲岛。林姓是福建望族之一。闽林始祖林禄,在晋永嘉元年(307)以黄门侍郎琅琊王司马睿渡江镇建业(今南京市)。妈祖的高祖林圉,五代时仕闽。曾祖林保吉,仕后周,显德元年(954)任统军兵马使,鉴于天下纷乱,弃官归隐。祖父名孚,官福建总管。妈祖的父亲名林愿(一说名惟悫),宋初官都巡检,母亲王氏,生一男(名洪毅)六女。妈祖为家中之小女。

妈祖诞生于宋建隆元年(960)三月二十三日。生前,父母已有五女,切盼再生一男,因而朝夕焚香祝天,祈求早赐麟儿,然终胎又是一女婴,父母大失所望。在她即要降生之傍晚,邻里乡亲见流星化为一道红光从西北天空射来,晶莹夺目,映得岛屿上之岩石红光四射,父母察觉此婴必非等闲之女,遂关怀备至,疼爱有加。因其出生至弥月间均不啼哭,故取名林默。

林默幼时聪明颖悟,胜于姐妹,八岁入塾师读书,勤学强记且过目成诵。她年小志弘,不满封建婚姻,立志不嫁。自小钻研医道,妙手回春,教人防疫消灾。她性情和顺、热情,排难解纷,行善济世,均乐事为。传说林默二十八岁时,一次在海上搭救遇险船只不幸被桅杆击中头部,落水身亡,后人缘以“人行善事,死后为神”,视她升天为神,专门到海上抢险助人去了。此后妈祖经常显灵,乡亲亦时常见她于山岩水洞之旁,或盘坐彩云雾霭之间,或朱衣飞翔海上,常示梦显圣,救人急难,嗣后,乡里之人便在湄峰建起祠庙,虔诚敬奉,后人前来朝觐祭祀者络绎不绝。

妈祖一生奔波海上,救急扶危,济险拯溺,护国庇民,福佑群生,航海人敬之若神。死后,她仍以行善济世为已任,救逢凶遇难于众,人们最终将妈祖奉为名副其实的“海上女神”。关于妈祖文化,历史上许多著名学者都曾涉猎这个领域,现代专家学者也进行认真的研究,1987年,莆田举行妈祖千年祭学术研讨会,与会的专家、学者着重从妈祖文化的内涵和外延进一步进行研讨。

从妈祖文化的内涵来说,妈祖短暂的一生虽未留下什么著作,也谈不上有什么思想体系,但她的热爱劳动、热爱人民、见义勇为、扶危济困、无私奉献、高尚情操和英雄事迹,却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并形成一股巨大的精神力量。妈祖牺牲之后,人们就按自己的愿望和理想,进一步把她塑造成为一位慈悲博爱、护国庇民、可敬可亲的女神,其目的仍是为了化育子孙后代和弘扬民族精神。“传闻利泽至今在”,“已死犹能效国功”──这是宋代状元黄公度的诗句;“但见舢舻来复去,密俾造化不言功”──这是宋代学者陈宓的诗句;“普天均雨露,大海静波涛”──这是元代诗人张翥的诗句;“扶危济弱俾屯亨,呼之即应祷即聆”──这是明成祖永乐皇帝的题诗。以上这些诗名既是对妈祖精神的高度概括,而又说明历代政治家、思想家和文学家都很重视发挥妈祖的教化功能,希望使这一民间信仰成为促进国家昌盛、民族团结、民生富饶的推动力。从这个意义上说,妈祖精神无疑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之一。

从妈祖文化的外延来说,则是指妈祖信仰持续一千年来形成许多值得我们深入研讨和借鉴的相关学术文化课题。

在中外关系史上,妈祖信仰与我国古代许多和平外交活动有密切关联,诸如宋代的出使高丽,明代的郑和七下西洋历访亚非40多国,明、清两朝持续近500年的对古琉球中山国的册封等等,都是借助妈祖为精神支柱而战胜海上的千灾万劫,圆满地完成了和平外交的任务。外交使节们为报答妈祖神功,写下了大量颂圣文章,而这些原始资料对澄清一些历史遗留的争议很有作用。即如郑和的《天妃灵应之记》碑详细记录七下西洋的过程,对史书记载的讹误和不足起到了订正和补充的作用。清康熙二十二年中国册使汪楫所著《使琉球杂录》详述在妈祖庇佑下,封船如“凌空而行”,飞速通过钓鱼屿、黄尾屿、赤屿而进入琉球国境的姑米山、马齿山海域,使迎接天使的大夫郑永安惊叹如“突入其境”。由此记载可证,钓鱼岛列岛自古就是跟台湾连结在一起的中国领土。

在反侵略战争史上,有关古籍曾记载中国水师将领依恃妈祖庇护多次把殖民主义者驱逐出澎湖海域的史实。澎湖妈祖庙迄今尤存一块“沈有容谕退红毛番韦麻郎”的石碣,这是明万历三十二年(1640年)荷兰殖民者企图强占澎湖,沈有容从厦门率船队抵达澎湖,令其无条件撤离后的刻石纪功。明天启四年(1624年),中国水师复在澎湖克敌制胜,迫使侵略军首领牛文来律在妈祖庙签字投降。至于妈祖助潮让郑成功的舰队顺利进入台湾鹿耳门港的传说,则在台湾已家喻户晓。

在海上交通贸易及沿海港口开发的历史上,更与妈祖信仰有密不可分的关系。我国从东北至华南,许多著名的港口城市的开发史几乎都跟妈祖庙息息相关。“先有娘娘庙,后有天津卫。”这句谚语是对天津港口起源的形象化说明。宋代华亭(即上海)、杭州、泉州、广州四大市舶司均与妈祖庙建在一起。还有营口、烟台、青岛、连云港等都是以妈祖庙的兴建为标志,使荒凉的渔村变为繁荣的港口城市。香港北佛堂摩崖石刻和《九龙彭蒲罔村林氏族谱》关于妈祖信仰自南宋传入的记载,则成为香港历史文献记载的第一笔。澳门地名的葡萄牙语称作MACAU,就是粤语“妈阁”的音译。台湾同胞把早期的分灵妈祖称为“开台妈祖”,这更充分说明妈祖渡台和宝岛开发是直接关联的。

在科学技术史上,妈祖庙也有其独特的地位。古代一种航海习俗:在新船下水出航时,必须同时制作一只模型供奉在妈祖庙内,这样妈祖就会时刻关心此船的安全。所以许多妈祖庙内便留下了大量的古代船模。山东长岛庙岛与妈祖庙的古船模多达350多只,包括福船、沙船和民族英雄“邓世昌”供奉的“致远号”军舰模型。这些船模成为研究我国古代造船历史的重要资料。现存一批妈祖庙古建筑,如福建泉州、山东、江西景德镇、广东澄海、贵州镇远和宁波庆安会馆等天后宫,从庙宇结构造型到各类雕刻构件,都是极为珍贵的我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精品。此外,各地妈祖庙还保存一些特殊的科技文物。如莆田涵江天后宫存有一幅明代星图,是研究我国古代利用星图定向航海的难得实物资料。天津天后宫所存的灭火“水机”,是迄今发现最早的机械消防器材之一。

妈祖文化的外延仅直接记载妈祖信仰的历史文献资料最保守的估计超过一百万字。它涉及经济、政治、军事、外交、文学、艺术、教育、科技、宗教、民俗、华侨、移民等领域的许多课题,内容相当丰富,史料价值很高。

妈祖民间信仰的学术价值在本世纪70年代起就引起学者的注意,作为一门学问进行研究。我国著名的历史学家顾颉刚、客肇祖先后发表了多篇关于《天后》的论文,在学术界引起反响。台湾学者李献璋自60年代起,经过20年的研究,终于写成了《妈祖信仰研究》一书,成为妈祖研究第一部学术性较高的专著。

妈祖故里的学者自80年代起,掀起了妈祖研究热潮,先后举办了五次妈祖文化学术研讨会,厦门、宁德等地方也举办过妈祖文化学术研讨会。妈祖文化研究取得了重大成果。先后出版了《海内外学人论妈祖》、《妈祖研究论文集》、《妈祖研究资料汇编》、《妈祖文献资料汇编》、《妈祖信仰与祖庙》、《湄洲妈祖》等;在澳门出版了《澳门妈祖论文集》;在台湾出版了《妈祖研究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等;还有《两岸学者论妈祖》、《妈祖信仰》(李露露)、《天后妈祖》(曾昭璇)、《江海女神妈祖》(吴金枣)等对妈祖文化进行深刻的研究。也有《妈祖》、《林默娘》、《妈祖传奇故事》、《妈祖的传说》、《中华与妈祖文化》、《湄洲妈祖千年祭》、《妈祖祭拜宴会》等一大批文献资料、学术专著、文学作品、大型画册等。莆田还举办《妈祖信仰源流展》

从神的角度讲,妈祖已是千岁高龄。千余年沧海桑田,中国变了,世界变了,人类文明进步了,科学技术发达了,然而,作为一种信仰——对妈祖的崇拜及其研究,却没有因时代的推进而泯没。今天,我们对妈祖文化的形成及其信仰作一番讨论,不说没有必要。

莆田工艺美术

莆田是全国荣获工艺美术国家级区域品牌最多的城市。 继2003年我市被中国轻工业联合会授予“中国木雕之城”称号后,2006年我市仙游县被中国工艺美术协会授予“中国古典工艺家具之都”称号,2007年我市被中国珠宝玉石首饰行业协会授予“中国珠宝玉石首饰特色产业基地”称号,2008年我市秀屿上塘又被中国工艺美术协会授予“中国银饰之乡称号”。今年8月份,中国轻工业联合会和中国礼仪用品工业协会的专家考评组通过了对我市礼仪用品产业的考评。“中国政务商务礼品产业基地”是我市工艺美术行业获得的第五块“国字号”品牌。

木雕工艺

莆田木雕兴于唐宋,盛于明清,以“精微透雕”著称,是福建乃至全国木雕工艺的发源地之一。2008年,莆田被中国轻工业联合会、中国工艺美术学会联合授予“中国木雕之城”的荣誉称号。在一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莆田木雕为闽中经济、文化、习俗、艺术所熏陶,形成了图案秀丽、色彩繁富、刀法活泼、刻工精细的独特风格,成为莆仙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古典家具

莆田的古典家具,将久负盛名的木雕工艺与传统家具巧妙融合,做工讲究,造型优美,意蕴丰富,具有一定的文化、审美价值。2006年,莆田仙游县还被中国工艺美术协会授予“中国古典工艺家具之都”的荣誉称号。

金银珠宝

莆田金银珠宝行业历史悠久,技艺精深,品种繁多,门类齐全,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被誉为“中国银饰之乡”、“中国珠宝玉石首饰特色产业基地”。

李耕国画

李耕(公元1885-1964年),原名李实坚,字砚农,仙游县人,号一琴道人、大帽山人。李耕人物、山水、写意、工笔无不精能,其艺术成就不仅在国内乃至整个东南亚地区都享有盛名,徐悲鸿评赞“有奇拙者,首推李耕君,挥毫恣肆,可追踪瘿瓢,其才则中原所无”。李耕一生致力于中国人物画创作,取得了卓越的成就,他还创立了“李耕画派”,后辈师法者甚众。

莆田四大名果

荔枝

“荔城无处不荔枝”——这是郭沫若对莆田的第一感觉。自唐代起,莆田就开始栽培荔枝。莆田荔枝以品种多、果粒大、果色艳红、果肉乳白色、汁多、清沁爽口、香气浓郁,质量优而名扬海内外,主要品种有“陈紫”、“宋家香”、“状元红”等。

龙眼

莆田龙眼栽培历史悠久,始于隋唐,宋明尤盛。由于莆田地处我国龙眼栽培适宜区的北缘,日照充足,雨量适中,日夜温差大,所以莆田龙眼风味较其他产地香甜,并培育了许多优良品种。全市现有品种80多个,为全国最多。

枇杷

莆田枇杷色泽鲜艳,果个特大,肉软汁多,甜酸适度,味美爽口,品种达100多种,主要有“解放钟”、“长红3号 ”、“莆选1号”、“早钟6号”、“白梨”等,单果重为全国最大(解放钟最大单果重172克,为世界之冠),主产区常太镇号称“中国枇杷第一乡”。

文旦柚

莆田文旦柚,又名蜜柚,以仙游度尾的出名。1984年11月,时任国家主席的李先念在福建视察时,品尝之后为它命名“度尾无籽蜜柚”。文旦柚每年秋季成熟,果实无籽,果味酸、香、甜,食之爽口,嚼之无渣,富含维生素C,曾被清朝列为贡品。

莆仙戏曲

莆仙戏是福建的古老剧种之一,莆仙戏原名“兴化戏”,流行于古称兴化的莆田、仙游二县及闽中、闽南的兴化方言地区。其戏班足迹遍及福州、厦门、晋江、龙溪、三明等地市和海外华侨聚居地。据考证,它是在古代“百戏”的基础上发展形成的。

莆仙戏源于唐、成于宋、盛于明清、闪光于现代。它表演古朴优雅,不少动作深受木偶戏影响,富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其唱腔丰富,综合了莆仙的民间歌谣俚曲、十音八乐、佛曲法曲、宋元词曲和大曲歌舞的艺术特点,用方言演唱,具有浓厚地方色彩,迄今仍保留不少宋元南戏音乐元素,被誉为“宋元南戏的活化石”。莆仙戏现存传统剧目有五千多个,其中保留宋元南戏原貌或故事情节基本类似的剧目有八十多个。解放后,莆仙戏经过整理、改编、演出的优秀传统剧目有二百多个,其中,《琴挑》、《三打王英》、《团圆之后》、《春草闯堂》、《秋风辞》、《新亭泪》、《晋宫寒月》、《叶李娘》、《状元与乞丐》、《江上行》等优秀剧目誉满全国剧坛。剧种的著名剧作家有陈仁鉴和柯如宽、江幼宋等,著名演员有黄文狄、林栋志、朱石凤、黄宝珍、王少媛、黄艳艳、黄建英等。

莆田十音八乐

十音与八乐是流行于莆田市境内的传统民间音乐,是器乐、声乐和表演的综合艺术。十音又称十番。古时十音演奏多用琵琶、三弦、笙、笛子、老胡、二胡、文枕琴、拍扳、云锣等十种乐器,所以叫十音。近代十音的演奏、乐器、曲调都有较大的改革。现在十音使用的乐器有:笛子二把、四胡一把、尺胡三把、老胡一把、八角琴一把、小三弦一把、云锣一架(由七个不同音色的小云锣组成)。莆田的十音分为“文十音”和“武十音”两种。八乐是在十音的基础上加上打击乐组成,并以伴唱为主的艺术形式,伴唱者多为妇女或儿童。其打击乐器主要有:鼓、大锣、小锣、大钹、小钹等五种,同时由八人组成管弦乐伴奏,其中两人吹笛子、两人拉尺胡,四胡、老胡、三弦、八角琴各由一人执掌,有的还要加上唢呐,使音响效果更佳。八乐与十音不同的是它是以伴唱为主,锣鼓点渗透到唱腔之中,有时突出文乐,有时突出武乐,有时文,有时武,热闹异常,别有风味。八乐与十音表现形式既可坐奏又可行奏。

莆田赋

莆阳,闽海之雄邑也。远系扬州,早属百越;陈始立县,宋初设军①。方圆不过百里,置郡不过千年,而人物奇伟、文教彰明,世誉海滨邹鲁、文献名邦。郡人习勤勉、性坚韧、轻远游。所涉行业,素多翘楚。复称无兴不成镇②、国之犹太人。斯土何异,竟毓之盛?造化何缘,独钟此间?

其地偏狭,然镇要冲。依福州而接泉厦,枕戴云而眺台海。汉晋以降,南渡日频③。胼手胝足,不问衣冠草莽;筚路蓝缕,同启深山密林。围海造地,斩蒲作田。筑堤障潮,修陂治水。变斥卤为膏腴,易沮洳为肥美。更兼晒盐制糖,辟港开埠,昔日蛮荒,竟成富庶。至若民稠地窄,士族遗风,于斯激荡。向学遑论贵贱,教子唯有读书。比屋业儒,家弦户诵。闺阁画眉,常出善吟女史;市井钉铰,不乏工咏骚人。遂科甲相望,簪缨蝉联。礼乐诗书之盛,八闽独冠;魁人韵士之多,天下鲜俪。

及其沃土深启,民智日开,莆之山川愈丽,风物愈奇。朝则东山晓旭,暮则西岩晚眺;晴则九华叠翠,阴则壶山致雨。春观木兰初涨,夏游西湖镜荷;秋赏白塘明月,冬访谷城梅雪。学禅当谒南山松柏,朝圣且闻湄屿潮音。烟藏石室幽,水激钟潭响。麦斜崖峭以居云,古囊峰叠以列巘。鲤湖瀑奇,游九仙而叹霞客;永兴岩秀,妆玉女而驻张公。有山珍海味、名果佳粉,满川稻浪、遍野蔗云。红映千家知荔熟,翠浮十里觉舟轻。人道江南虽好,亦复如之。

然产奇景异,难抵士贤。其豪英俊彦,灿若星辰。履波默娘救难,投水钱女酬陂④。采苹耽梅,还明珠以自惜;徐寅擅赋,逆昏主而东归⑤。林蕴忠烈,颈岂顽奴砥石;文龙节义,身宁累臣衅鼓⑥。名重庆历,书列四家,千年君谟有几?庐隐夹漈,志入三通,百代渔仲无双⑦。贵居庙堂,俊卿平生忧国;贫处草野,绍叔一己研天⑧。艾轩理深,道比程朱;后村词豪,调近辛陆⑨。毁家纾难,林先生之懿德;劾奸谢勋,江御史之洁行⑩。浩浩乎!地生雄杰添正气,天遣贤哲寄斯文。

比事千载,逝者可追。今逢治世,更续鸿篇。承名邦之厚俗,焕重教之淳风。笔健文坛,似临风之嘉桂;才盛科苑,如吐蕊之兰英{11}。翰墨香追曾、李,雕艺巧步廖、郭{12}。醒地藏以雄风,少林院古;震京华以遗韵,莆仙戏雅{13}。湄洲岛丽而神灵,秀屿港深而海阔。以港兴城,以工强市。气同乳虎,势若鲲鹏。前贤有知,当欣薪火不断;后人有感,应以吾莆为豪。

噫嘻莆阳!地不嫌瘦,堪植松柏;郡不厌小,且蔚人文。其气灵秀兮,壶兰清淑;其人勇慧兮,耕山驭海;其魂雄健兮,穷通达变;其志高远兮,将以有为。而以华夏之大,地灵人杰如莆者,岂不众哉。所谓:天生地育,自强在人。如此僻隅可成邹鲁,蓬蒿可变繁都,焉赖造化之独钟耶?

转载自8月17日《光明日报》王 鸿

注 释:

①陈始立县:陈光大二年(568),莆田首次立县,隶属丰州(治设今福州)。宋初设军:宋太平兴国五年(980),莆田首设州级地方建制“兴化军”,辖莆田、仙游、兴化三县,从此成为“八闽”之一。

②无兴不成镇:兴,指兴化人(莆田人)。莆田人素有“闯天下、走四方”传统,民间自古流传“无兴不成镇”的谚语。

③汉晋以降,南渡日频:据史载,汉代就有北方汉民入莆。西晋末年“永嘉之乱”造成中原大乱,士族衣冠相率南渡入闽避难,为数不少的人在今莆田一带定居。该南迁过程一直持续到宋初。

④默娘:即林默娘,宋初莆田县人。生前乐善好施,常于海上履波救难,逝后被尊为“妈祖”或“娘妈”。现被尊为“海上和平女神”。钱女:即钱四娘,宋长乐县人。宋治平年间携家资来莆创筑木兰溪陂,三载功成。然遇溪洪暴发陂溃,悲愤投水而死,时年19岁。

⑤采苹:即梅妃,姓江,唐莆田县人。曾为唐明皇爱妃,后因杨太真迁上阳东宫。明皇曾密赐珍珠一斛,不受,赋诗曰:“柳叶双眉久不描,残妆和泪污红绡。长门自是无梳洗,何必珍珠慰寂寥。”徐寅:唐末莆田县人。博学多才,尤擅作赋,辞藻华美,时人号“锦绣堆”。后梁开平四年(910)再试中进士第一。因不肯改赋被梁太祖朱温削去状元名籍,拂袖东归。

⑥林蕴:唐莆田县人。贞元年间任西川节度推官。节度使刘辟谋反,蕴力谏,辟怒,命行刑者以刀磨其颈胁迫。蕴怒叱曰:“死即死,吾颈岂顽奴砥石耶?”文龙:即陈文龙,南宋莆田县人,著名抗元民族英雄,咸淳五年(1269)中状元,曾任参知政事、知兴化军。

⑦君谟:即蔡襄,字君谟,仙游县人。北宋名臣。擅书法,与苏轼、黄庭坚、米芾并称“宋四家”。渔仲:即郑樵,字渔仲,莆田县人。南宋著名史学家、博物学家。隐居夹漈山草堂潜心著述达三十年。其《通志》与《通典》、《文献通考》并称“三通”。

⑧俊卿:即陈俊卿,莆田县人。南宋绍兴八年(1138)中进士第二。乾道年间拜相,忧国忧民,以选贤举能为己任,人称“乾道相业”。绍叔:

即陈绍叔,号浮丘子。元末莆田县人。以个人之力坚持从事天文科学研究,曾先后以木、铜制成测天仪。

⑨艾轩:即林光朝,号艾轩,世称“南夫子”。莆田县人。南宋著名理学家,开创“红泉学派”。后村:即刘克庄,号后村居士。莆田县人。南宋著名词人、诗论家。

⑩林先生:指林兆恩,世称“三教先生”。明莆田县人。创“三教归一”学说。嘉靖年间,莆田倭害甚烈,倾尽家产赈济难民。江御史:指江春霖。清末莆田县人。曾先后8次弹劾袁世凯,又劾庆亲王奕匡卖官纳贿,时人誉“直声震天下,有清御史第一人”。

(11)嘉桂:指当代著名作家郭风,原名郭嘉桂,莆田县人。代表作有散文诗《叶笛》、《松坊溪的冬天》等。兰英:指当代著名物理学家林兰英,女,莆田县人。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半导体材料科学的奠基人和开拓者。

(12)曾:指曾鲸,莆田县人。明代著名肖像画大师。创特有“凹凸法”,人称“波臣派”。李:指李在,莆田县人。明代著名宫廷画家。工山水,兼工人物。廖:指廖熙,莆田城厢人,清末木雕名家。木雕“关公座像”获巴拿马国际博览会金奖。郭:指郭怀,清仙游县人。乾隆年间石雕名家,被称为“八闽雕龙始祖”。

(13)少林院:指莆田南少林寺。原名林泉院,系嵩山少林寺分寺,并称“南北少林”。莆仙戏:福建古老剧种之一,原名“兴化戏”,被誉为“宋元南戏的活化石.

王少媛的人物轨迹

莆仙戏起源于唐,成于宋,盛于明清,被誉为宋元南戏的“活化石”,是我国最古老的剧种之一。

莆仙戏,因形成于兴化地区(今莆田、仙游),用兴化方言演唱,故俗称“兴化戏”。 它流行于莆田、仙游两县、惠安县北部及福建南部兴化话流行的地区。

莆仙戏表演古朴优雅,不少动作深受木偶戏影响,富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其唱腔丰富,综合了莆仙的民间歌谣俚曲、十音八乐、佛曲法曲、宋元词曲和大曲歌舞的艺术特点,用方言演唱,具有浓厚地方色彩,迄今仍保留不少宋元南戏音乐元素,被誉为“宋元南戏的活化石”。?

莆仙戏现存传统剧目5000多个,其中与现知南戏名目相同或剧情类似的剧目的有81个;同时还保存历代各戏班演出的传统剧本8000多本(包括重复本),其中宋至明初南戏古本主要情节犹存的,有《王魁》、《张协》、《陈光蕊》、《王祥卧冰》、《郭华》、“四大传奇”与“目连戏”等55本。

甚至保留了如目连戏上部《傅天斗》那样的旷世孤本。戏剧专家刘念兹在考察了莆仙戏遗存的剧目古本后,赞叹“莆仙戏仅就已经收藏的莆仙戏剧本数字来说,全国以至全世界,还没有别的剧种可以与之相比。它是迄今收藏世界戏剧艺术作品最丰富的一个图书馆和博物馆”。

莆仙戏的表演古朴典雅,科介极为丰富且颇具特色。莆仙戏曲牌有一千多首,依各行当各情境区分,甚至“专曲专用”,而每句唱或念白往往都配有2-3个甚至更多的表演动作,这在中国其他剧种中是比较罕见的。而且表演与锣鼓紧密结合,每套动作都配有相应的鼓品,十分严谨。

扩展资料:

莆仙戏荣誉表彰

从1981年至1997年,莆田、仙游两县剧团先后改编、创作、上演一批优秀剧目,如《状元与乞丐》、《新亭泪》、《鸭子丑小传》、《秋风辞》、《遗珠记》、《葫芦湾》、《刘贺登基》、《逃难记》、《乾佑山天书》等,均在省戏剧会演中获奖。?

莆田市先后有30多个剧目在省级以上会演中获得头奖。其中,《春草闯堂》、《状元与乞丐》、《新亭泪》、《秋风辞》、《鸭子丑小传》都获得过全国剧目评比头奖,《江上行》分别荣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和中国第七届艺术节“文华奖”。

全国600多个剧团移植上演莆仙戏《春草闯堂》,300多个剧团移植排演《状元与乞丐》。《团圆之后》、《秋风辞》被列入中国当代十大悲剧,《春草闯堂》被列入中国当代十大喜剧。一个剧种有3个优秀剧目同时列入全国20大剧目,这在其他剧种里是不多见的。

在全国第17届戏剧演员“梅花奖”的角逐中,莆仙戏名旦王少媛荣膺殊荣。2011年底,仙游鲤声剧团带着《白兔记》惊艳法国,作为“巴黎中国戏曲节”受邀的唯一县级剧团,获“最佳传统剧目奖”。

20130511期中国中央电视台一套CCTV1《星光大道》节目中,莆田学院学生田汶弘在周赛第三关“家乡美”表演中将莆仙戏搬上央视荧屏。2007年6月8日,福建省莆仙戏剧院获得国家文化部颁布的首届文化遗产日奖。

2013年,新编莆仙戏《江梅妃》参加省第25届戏剧会演,荣获了包括“优秀剧目奖”这一最高奖项在内的多项大奖,同时获得了组织奖。

百度百科-莆仙戏

王少媛的简介

王少媛13岁考入仙游鲤声剧团,由于当时剧团正忙与排练晋京演出的《春草闯堂》剧目,将王少媛暂寄托在莆田市艺校学习基本功。当〈〈春〉〉剧在京演出成功又顺路在沪、杭巡回演出归来后,王少媛才回剧团拜著名导演朱石凤先生为师。同时也向莆仙戏名旦王国金、许秀莺老师求教,初学武旦,后攻闺门。15岁正式被录取成为剧团演员。 1984年,当时才有6年艺龄、刚满19岁的王少媛大胆扮演了著名剧作家郑怀兴的新作《晋宫寒月》中骊姬这个角色,一举成名。骊姬的表演难度在于剧作者为角色塑造复杂多变的独特性格,始终为情所困的内心世界,是集各方面矛盾于一身的冲突焦点,表演艺术需要在有限的空间综合通过唱腔、说白、表情、动作来展现其内心微妙变化的历程。然而,王少媛却迎难而上,凭藉自己良好的悟性和不懈的努力以及对人物塑造呈现为一种充溢灵气的直觉式表演,终于淋漓尽致地扮演出一个敢爱敢恨、敢于追求理想、情感炽烈、性格复杂的女人。既生动地表演了玩弄权术、报仇泄愤的古代女性形象,又活灵活现展示出一个充满历史和带有异域风情味且具有当代意义的人物。该剧1986年晋京演出,王少媛的精彩的表演给首都观众和专家留下深刻印象,成为福建省戏剧界的一颗耀眼的新星。

王少媛表演的最大的特点是举重若轻,富于个性,独具风格,具有很高的表演天赋。越复杂越困难越有挑战性的角色,王少媛的表演才能创造性越高。善于根据文学剧本所提供的特定情境,揣摩人物的情感特征,做到让人物活在自己心中。善于扣紧戏曲舞台表演的虚拟性、程式化等特征,将深刻的角色情感体验转化为丰富生动的语言动作和形体动作。甜美圆润婉转的嗓音,舒卷自如,声情并茂;咬字清晰,字如金石,有节有情;风姿绰约、俏丽妩媚的表情扮相;细腻含蓄,熨贴天成的做功能对不同人物情感作不同层次的细腻表现,以及同一个人物的不同内心活动天衣无缝地准确焊接。对于古老的莆仙戏,王少媛能够有如此精湛的演艺技巧,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究其因:一是不耻下问,虚心求教,二是勇于探索,拓宽戏路。为了拓宽戏路,王少媛不拘谨于一个行当,善于驾驭不同类型、不同行当的角色。扎实、全方位的基本功为王少媛成功扮演了各类角色打下基础。诸如王少媛扮演的闺门旦角有饰演《泪美人》中的石弦娇、《彩楼记》中的刘月娥,《魂断鳌头》中的陈玉娥等;青衣角色有《晋宫寒月》中的骊姬、《乾佑山天书》中的茜桃、《叶李娘》中的翁懿娘、《陈光垒》中的殷温娇、《目连救母》中的刘四贞等;花旦角色有《戏巫记》中的阿秀、《春草闯堂》中的春草、《凤冠梦》中的李月娥、《万金**》中的武媚娘等;武旦角色有《杨门女将》中的穆桂英等,以及现代戏《长街轶事》中的女老板,王少媛塑造出了一个个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随着艺术实践的磨练与生活阅历的增长,王少媛的表演艺术品位也不断向高层次发展,扮演的角色不仅力求形似,而且着力于神似,这也正是王少媛在艺术修养方面提高的体现。1992年,鲤声剧团排演作家郑怀兴创作的喜剧《戏巫记》,全剧仅有戏班吹笙者阿梅和年轻巫婆阿秀两个角色,剧团分配王少媛扮演阿秀这个角色。为了演好这个时是寡妇阿秀、时是村姑、时是白无常、时是阿梅亡妻阿秋的多种人物个性的角色,王少媛认真阅读剧本,请剧作家分析角色,认识到阿秀虽是巫婆,但丈夫不肖又早死,身世令人同情,王少媛年轻寡居,但并不希望遗世独立、羽化登仙,而是装神弄鬼、戏弄世人,为的是抚慰自己的心灵创伤。一旦被阿梅识破便陷入尴尬、滑稽的难堪境地。阿秀与阿梅,既戏谑于现实之中,又调情于鬼域世界,以假开始,以真结局;形假神真,似假却真;假是形式,真是内容;真真假假,寓真于假。王少媛还深入农村,偷偷观察巫婆装神弄鬼的表演,有机地吸取,注意把握分寸,不把阿秀这个角色演得象职业巫婆,而是让王少媛在想戏弄别人却被人戏弄的过程中流露出真情来,以惹人生怜而不生厌恶。王少媛一方面体验这个角色的心理活动,一方面向导演朱石凤先生求教,运用莆仙戏青衣、花旦的传统表演艺术,创造了惹人喜爱的阿秀这个角色,获得了成功。《戏巫记》曾在上海参加中国喜剧研讨会暨展演,受到观众和专家的好评;在参加全国第十七届梅花奖评选演出中,评委们个个拍案叫绝。这个戏下乡演出已达300多场,深受观众欢迎。

1997年,鲤声剧团排演省会演剧目《乾佑山天书》,分配王少媛扮演寇准的侍妾茜桃。为了准确把握这个角色,王少媛一接到剧本就着手了解历史背景,在剧作家的帮助下,王少媛明白了茜桃是一个女诗人,曾写过一曲清歌一束绫,美人犹自意嫌轻。不止织女萤窗下,多少抛梭织得成的脍炙人口的诗篇。茜桃出身社会底层,是深知民间疾苦又深明大义的才女,王少媛对寇准既敬佩、关心,又为他的失节痛心;王少媛看到寇准附和天书得恶果,不但敢于,而且善于规劝寇准迷途知返。第八场戏是全剧的高潮,重头戏集中在茜桃向寇准敬的三碗酒上,呼唤寇准的人性复归。在排练过程中,王少媛多次与编剧、导演和音乐设计反复研究、修改、加工,使剧本唱词层次更加分明,唱腔设计更富有激情。王少媛除了注意细腻的表演外,重点放在唱腔上,王少媛不满足自己天生的好歌喉,认真向音乐专家、名老艺人请教,把敬三碗酒的唱段唱得抑扬顿挫恰到好处,唱得更有莆仙戏韵味,把重头戏演得激情满怀、声泪俱下、震撼人心。省会演评委会的专家一致认为,王少媛的唱腔是省第二十届会演中的最佳唱腔。

鲤声剧团于1998年10月初赴台交流演出《团圆之后》、《晋宫寒月》等剧目;又于12月四度进京参加福建古老剧种进京汇报演出活动,展演了《乾佑山天书》和《叶李娘》。王少媛扮演了叶李娘、柳氏等主要角色,这些角色份量重,人物内心曲折复杂,为了演好这些角色,王少媛除了向剧作家、导演求教外,在排练中十分投入,总是排得汗流浃背,特别是排《叶李娘》,全剧七场,王少媛演的叶李娘演了六场戏,份量之重前所未有,击鼓和负枷两场戏的表演难度极高,而且都有大唱段,王少媛不畏艰难,练得全身青一块、紫一块,连蹲下去都感到困难。王少媛在表演蹀步、碎步、摇步、雀步、云步等动作时,或疾步如飞,或款款而行,每一步都展现出莆仙戏艺术的精粹。工夫不负有心人,在北京展演和参加全国第十七届梅花奖评选演出中,首都观众、专家和评委都予以高度评价,大家不仅同情叶李娘的悲惨遭遇,更钦佩王少媛舍命演叶李娘。王少媛的表演被专家誉为集莆仙戏旦角表演之大成,王少媛把叶李娘演活了,叶李娘也把王少媛推上了通往艺术高峰。

从1996年起,王少媛就不断总结自己从事戏曲表演艺术的心得体会,先后撰写了《难演的戏》、《艺无止境,知难而上》等论文在《福建艺术》、《福建文化报》等报刊杂志上发表。

1999年,王少媛被任命为仙游县鲤声剧团团长。任剧团领导以后,王少媛更珍惜鲤声剧团的声誉,虽然担子更重,但是王少媛严谨的艺术作风并没有改变,演出上始终坚持做到演主角、演配角一样认真,领导看、群众看一个样子。王少媛从来不摆领导的架子,关心同志,乐为同志做好事,常为临时患急病,或因车辆误点未能如期参加演出的同志顶替角色。对刚从艺校毕业分配剧团工作的青年演员,王少媛更是关心备至,经常与他们促膝谈心,了解他们的工作和生活情况,经常手把手地教他们演技,在王少媛的带领下,这些青年演员都安心剧团工作,在业务上也有所长进。

多年来,王少媛辛勤的耕耘着,在继承莆仙戏优秀传统艺术上不断创新。王少媛的精湛演技赢得了广大人民群众的赞赏,在各类会演评选中得到专家的好评。艺术生命如同春天般生机盎然,以一连串的荣誉为莆仙戏艺术争光。先后荣获了1983年福建省青年演员比赛优秀表演三等奖;1984年莆田市第一届戏剧节优秀演员奖;1989年12月在福建省第二届优秀中青年演员比赛中获“金牌奖” ;1989年12月在福建省第二届“水仙花”奖评选中,获优秀戏曲唱腔奖;1990年在福建省第十八届戏剧会演中获演员奖;1996年在福建省第二十届戏剧会演中获优秀演员奖;1999年福建省第二十一届戏剧会演中获最佳演员奖;1999年,王少媛以精湛的演技荣获第十七届中国戏剧梅花奖。还多次被评为县三八红旗手,县先进工作者;1997年荣获省劳动模范称号;2001年当选福建省十大杰出青年;2000年评为“全国先进工作者”;还当选为中华全国青年联合会第九届委员、省剧协理事、莆田市政协委员、市妇联委员、市青年联合会常委、市文联委员等。

王少媛面对荣誉并不自傲,二十年如一日,对艺术孜孜以求,从不懈怠。王少媛表示生命不息,追求不止,因为王少媛头脑里只有奉献和追求。如今因为工作的需要,王少媛调离了仙游县鲤声剧团,在福建艺术学校莆田分校当校长。但王少媛对莆仙戏艺术依然情有独钟,无怨无悔,愿作春泥护花,倾尽毕生所学,全副心力投注在薪传工作上,为莆仙戏事业培养后备人才,使莆仙戏艺术薪传不息。

王少媛,1979年进鲤声剧团,师从朱石凤、王国金、许秀莺,擅长青衣、闺文、花旦等行当。表演典雅细腻,唱腔优美动听,音色清丽圆润,演唱声情并茂,富有浓厚的莆仙戏韵味,被誉为福建莆仙戏第一旦

。王少媛善于驾驭不同类型、不同行当的角色,工青衣、闺门旦二花旦,在《晋宫寒月》中扮演骊姬一角,以精湛的演技而一举成名,续后曾多次在各类会演中获奖:1989年获福建省第二届中青年演员比赛金牌奖和福建第二届“水仙花”优秀戏曲唱腔奖;1990年获福建省第十八届戏剧会演演员奖;1996年获福建省第二十届戏剧会演优秀演员奖;1997年获福建省劳动模范称号;1999年获福建第二十一届戏剧会演最佳女演员奖;2000年荣获中国第十七届戏剧“梅花奖”,并被评为全国先进工作者,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2003年,王少媛调任福建省艺校莆田戏曲班领导岗位。她为学生增设了舞蹈、器乐等专业,同时推出舞台实践课程,在半年的时间里,她手把手地教会学生排演《杨门女将》、《花烛之夜》、《春草闯堂》、《高文举》4出大戏。在她的积极争取下,莆田戏曲班的学制升格为大专,而且从2007年开始,莆田市对就读这一专业的30位学生实行学费全免的优惠政策。

关于“莆仙木偶戏的发展历史”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本文来自作者[青青子衿]投稿,不代表溟宇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gumingyu.com/jingyan/202507-5234.html

(3)
青青子衿的头像青青子衿签约作者

文章推荐

发表回复

作者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3条)

  • 青青子衿的头像
    青青子衿 2025年07月25日

    我是溟宇号的签约作者“青青子衿”

  • 青青子衿
    青青子衿 2025年07月25日

    本文概览:网上有关“莆仙木偶戏的发展历史”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莆仙木偶戏的发展历史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木偶戏,古...

  • 青青子衿
    用户072510 2025年07月25日

    文章不错《莆仙木偶戏的发展历史》内容很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