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绝对收入理论,是凯恩斯学派在J.M.凯恩斯消费函数等理论基础上建立发展起来,用以说明消费随绝对收入的增加而增加并慢于收入的增加的理论。
凯恩斯的绝对收入理论认为,在短期中,收入与消费是相关的,即消费取决于收入,消费与收入之间的关系也就是消费倾向。同时,随着收入的增加消费也将增加,但消费的增长低于收入的增长,消费增量在收入增量中所占的比重是递减的,
2、相对收入理论,是由J.S.杜森贝里于1949年提出的与绝对收入假设对立的一种理论。根据这一假设,消费者的消费支出不仅依赖于他的现期收入,而且还依赖于其他人的收入水平以及他过去曾达到的最高收入水平。
相对收入理论认为,消费者在相对地位上的变化将导致其收入用于消费的部分上升,而不论其绝对收入有否变化。相对收入理论强调消费者的两种心理行为,即攀比效应和示范效应。
扩展资料
绝对收入理论与相对收入理论对立的两个分歧点是:
1、前者认为消费主要由绝对收入水平决定,后者认为消费主要由相对收入决定。
2、前者认为消费增长与收入增长之间是一种非比例关系,后者认为二者间大体保持一种比例增长关系。
关于收入与消费之间的长期关系是比例的或非比例的关系的命题,在宏观经济学中具有重要意义。例如,如果基本消费函数是非比例的,则意味着随着国民收入的增长,储蓄将以更大速率增长,由此即产生出如何把超比例增加的储蓄转化为投资的问题。
百度百科-绝对收入假设与相对收入假设
随着收入的增加,MPC递减。相对收入理论:美国经济学家杜森贝里在《收入、储蓄的消费行为理论》中提出,认为消费消费并不取决于现期绝对收入水平,而是取决于相对收入水平,即相对于其他人的收入水平和相对于本人历史上最高的收入水平。根据相对收入假设,杜森贝里认为:a:人们的消费会相互影响,有攀比的倾向,即示范效应,人们的消费不决定于其绝对收入水平而决定于同别人相比的相对收入水平。b:消费有习惯性,某期的消费不仅受当期收入的影响,而且受过去所达到的最高收入和最高消费的影响。消费有不可逆性,即所谓的“棘轮效应”。生命周期消费理论:由莫迪利安尼提出,认为人的一生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参加工作,第二阶段纯消费而无收入,用第一阶段的储蓄来弥补第二阶段的消费。这样,个人可支配收入和财富的边际消费倾向取决于该消费者的年龄。它表明,当收入相对于一生平均收入高时储蓄是高的;同时指出总储蓄取决于经济增长率和人口的年龄分布变量。持久收入消费理论:美国经济学家米尔顿·弗里德曼提出。该理论认为,消费者的消费支出主要不是由他的现期收入决定,而是由他的永久收入决定。所谓永久收入是指消费者可以预计到的长期收入。永久收入大致可以根据所观察到的若干年收入的数值之加权平均数计得,据现在时间越近,权重越大,举例说明:Yp =a Y + (1-a) Y’ Yp为永久收入,a为权重,Y和Y’为当前和过去收入。消费者的消费支出取决于永久收入,如C=cYp,则当前收入的MPC仅为ca,明显低于长期MPC即c。短期MPC低的原因是党收入上升时,人们不能确信收入的增加是否会一直继续下去,因而不会马上充分调整其消费。收入下降时也相同。
本文来自作者[绿萱]投稿,不代表溟宇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gumingyu.com/changshi/202508-17884.html
评论列表(3条)
我是溟宇号的签约作者“绿萱”
本文概览:1、绝对收入理论,是凯恩斯学派在J.M.凯恩斯消费函数等理论基础上建立发展起来,用以说明消费随绝对收入的增加而增加并慢于收入的增加的理论。凯恩斯的绝对收入理论认为,在短期中,收...
文章不错《什么是绝对收入理论和相对收入理论》内容很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