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人闲话吴三桂

吴三桂是云南 历史 上屈指可数的风云人物,其生平事迹,孰是孰非史家留笔不胜枚举,今就吴三桂据滇时市井小民街谈巷议,坊间流传轶事收录整理如下,以飨读者。

滇人传:吴三桂耳垂肥大,鼻梁挺直,隆上印堂,上唇胡须稀少,眉毛长而眼睛小,当他往远处看或环顾左右时,俨然像神灵一般的威严。吴三桂每天鸡叫起床,半夜入睡,却精神抖擞,活力四射,看不出有一丝丝的倦容。其鼻梁上有一道伤痕,左低右高,稍有一点黑纹,不细看还瞧不出来。吴三桂有个习惯,心情不好的时侯常用手不停地抚摸自己的鼻子,与他谈论大事时,一定要把自己的意见说出来,不得途中转换话题,若你不知其意,便闭口假装咳嗽,声从鼻孔中发出来提醒你。无论何人,只要有一技之长,吴三桂都愿意收留。吴三桂对待身边的人,就像对待家人一样亲切。你有疑问,向他讨教,他会反反复复向你解释,直到你弄明白为止。

吴三桂心胸开阔,气度恢宏,不计新仇,也不念旧恨,且极重交情,在他飞黄腾达的时侯,凡是与他有交往的人都乐意投奔他。吴三桂年轻时曾是毛文龙部将,降清后便与毛氏后人断了往来。其手下有个姓李的将帅,依仗权势抢夺了毛氏老宅,毛氏有个老仆人,以前经常戏弄吴三桂,如今毛氏遇到这样的困难,只得自告奋勇到云南求吴三桂帮忙,吴三桂二话不说,直接命令李帅退还毛宅,并责令赔偿一定的钱财以谢罪,老仆临走的时侯,吴三桂还送他五万金助行;傅宗龙也是吴三桂的旧帅,他把傅宗龙的儿子傅汝良视如兄弟,藩王府戒备森严,但傅汝良随时可以出入,侍卫均不敢盘问;湖南永州宁远人曾应遴曾有恩于吴三桂,他的儿子曾传灿来云南游玩,回去时,吴三桂送他十四万金。由此可见,吴三桂是个重情重义之人。

有个叫冯甦的官员,为了证明自己效忠吴三桂,便立下卖身契给吴三桂,证书上写到:“楚雄府知府冯甦,本籍浙江宁海县人,今同母某氏,卖到平西王藩下,当日得授身价银二万七千两。”牵线搭桥卖身证人藩王府总管胡国柱。当时,凡是愿意卖身给吴三桂的人,皆有求于吴三桂的女婿胡国柱。云南人常说滇中有三好:吴三桂好为人主,士大夫好为人奴,胡国柱好为人师。

吴三桂手下的士兵受他的影响,大多争名逐利,不择手段。有个士兵叩见一位刚认识的富翁,谎称自己从小便是孤儿,现在还年少不懂事,想拜富翁为父,让其教他做人。富翁也想效仿吴三桂广收义子,招贤纳才,便欣然应允。于是选了个好日子行收子之礼,起初该士兵知书达礼,为人恭敬,富翁非常满意,仿佛自己就是他的亲生父亲,随时在钱财方面资助他。没过多久,士兵就带着自己的老婆来了,过了几天,士兵又带着一帮狐朋狗友投奔到其门下,富翁渐感费用难支,撵他们走吧,颜面尽失,不撵他们走吧,自己实在供养不起,最后只能大出血,赠送一笔钱后,求他们离开。那时候,滇中有钱人都热衷于收干儿子,可最终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甚至居山里的少数民族殷实之家,也有不少人吃亏上当。

蹇而泰,字文定,是昆明的一介书生。大西军张献忠手下占领昆明后,被孙可望所阉,孙可望战败降清后,蹇而泰在安宁虎丘寺出家为僧。后来,被吴三桂延聘到藩王府从事内务管理工作,蹇而泰博学而幽默,吴三桂发火的时候,只要他妙言几句,吴便火气顿消。平定吴三桂叛乱后,大将军赵良栋把他带进宫,说这就是吴三桂的大管家了,经审讯后,清兵所掠夺藩王府财物,蹇而泰交待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无人敢于藏匿。

江苏有个商人叫王四,依仗与吴三桂的老乡关系,在贵州做了不少非法之事。云贵总督甘文焜负责审理王四的案子,让他退还所抢房屋、美女、玉帛等,然后驱逐出境,吴三桂虽贵为一方之王,对此亦爱莫能助。

云南盐法道赵廷标喜欢作诗,城南西寺落成时,吴三桂大宴宾客,犒劳驻滇头面人物。吴三桂请赵廷标现场作金刚诗一首,赵随口而出:“金刚本是一团泥,张牙舞爪把人欺。你说你是好汉子,你敢同我洗澡去?”吴三桂听后哈哈大笑,装着若无其事,其实内心知道赵廷标此诗是暗讽自己。有个举人自告奋勇献诗一首,其中有“力穷楚覆求秦效,身为韩亡受汉封”之句,吴三桂听了非常称心,命令重赏他。吴三桂作《白牡丹》诗,云南巡抚朱国治和上一首,朱国治强求按察使李兴元也和上一首,李兴元无法推辞,便勉强道:“公之不能文,无异于王。我之不能武,亦无异于公。”朱国治听了满脸通红,知趣而退。

吴三桂藩王府有三件宝贝,一是虎皮,二是大理石,三是宝石顶。虎皮白色的质地,黑色的花纹,在湖南永州宁远县获得,是号称神兽“驺虞”的虎皮;大理石屏风两面,一面高六尺,山水木石,浑然天成,有元代画家的风格,一面稍小点,石上山巅有只鹰,山下水边有只虎,虎视鹰,鹰注虎,神气活现;吴三桂有顶官帽,上系一颗大红宝石,宽一寸许,长约一寸六,放在阳光下,数丈之内光芒四射,仿佛熊熊燃烧的烈焰。

吴三桂儿子吴应熊,由清王室扣押在京做人质,每次由京回云南看望父亲,吴三桂均要出城外迎接。吴应熊是吴三桂原配妻子张氏所生,张氏为关东人,一生勤俭持家,奉约节约,时常感叹:“我当初出嫁的时候,我妈一条红裙子都舍不得买给我呀,今天能过上这样的日子,难道不是命运的安排吗?”吴三桂十分尊重她,也很惧内,与当时一起共事的云南布政使崔之英同病相怜,两人在殿上每每谈起家事时,常哽咽失声,相对落泪。

吴三桂有个妃子叫八面观音,是南昌已故大师李宗睿家的歌妓。李宗睿声色犬马,在南昌臭名昭著,他最宠爱八面观音。八面观音归吴三桂后,与陈圆圆平分秋色,被他奉为二宝,怜香惜玉,娇柳宠花。还有一个妃子叫四面观音,其宠爱程度不及八面观音,尽管如此,当时亲眼见过四面观音的人,都说四面观音貌美如花,倾国倾城。四面观音也是李宗睿的歌妓,李老后把她送给同事高安,高安又把她呈奉吴三桂。清康熙二十年(1681年),清军平定吴三桂叛乱时陈圆圆已死,八面观音归绥远将军蔡毓荣,四面观音则被征南将军穆占霸有。

至于陈圆圆的死,云南本地人传说陈圆圆比较聪明,知道吴三桂叛乱必将失败,早就作好了防止自己再次被人掳走的准备。她安排人在昆明城内外建筑尼姑庵十多座,其中就包括今天留存的金莲庵、妙法庵、白衣庵、紫衣庵等。诸庵建成后,到处挑选与自己长得相似的女子若干,为各庵的主持。吴三桂不在宠爱她后,陈圆圆便离开藩王府,藏匿于各庵,今天住这儿,明天住那儿,久而久之,谁也不知道她身居何处,在众多貌似陈圆圆的尼姑中,谁都辨不清哪个才是真正的陈圆圆。说陈圆圆死了,没有一个熟人亲眼看见她的尸身,还有一种说法陈圆圆投莲花池而死,其尸体被村人捞走埋葬,那又埋在何处呢?这些流传都没有说服力,陈圆圆之死始终是个迷。

吴三桂镇守宁远时,有个叫吴国贵的将领作战时受重伤,但却不流一滴血,回到兵营即仆倒在地,人事不省。老兵郭八能占卜吉凶,大家都叫他郭见鬼,战前几天,独自往河边走,挑回石头十多担堆在营房内,众人大惑不解。看到吴国贵伤势严重,郭八将其身体翻过来躺在地上,再把石头压在他身上,过了两天,吴国贵伤口始流血,人也苏醒过来。吴国贵是吴三桂手下的悍将,手下兵马不多,仅二三十甲,每甲设正甲一人,副甲七、八、九人不等,正副甲士都是年龄在二十以外,三十五岁以内的人,除非大风雨,天天操练。这支部队所配的皮盔皮甲,刀箭及火枪弹均无法穿透,可见吴三桂对此部队的重视程度。

佴千斤,名字寿寿,是丽江夷民,身材魁梧,力大无穷,能把八十斤重的铁棍舞得虎虎生风,所以众人叫他佴千斤。大理知府黎某把他推荐给藩王府,吴三桂测试他的体力,佴千斤能把藩王府门前的一对石狮子左右抛接,接连三四下,吴三桂大喜,封他为勇士,佴千斤一时洋洋得意,认为老子天下无敌。闲来无事,常目空一切在街上瞎逛,一天逛街时,衣服被一挑菜农妇的竹篮挂破,千斤大怒,伸手向**的脸颊扇去,**举手一挡,千斤便跌倒在地,千斤估计今天是遇到高人了,站起来问她是哪里人,**说是北门外殷家箐人,大家都叫她殷娘娘。千斤提议要与殷娘娘比试一下,殷娘娘爽快答应下来,并说好在自家门前等他。第二天,佴千斤来到殷家箐寻找殷娘娘,村里的小孩把他带到殷娘娘家,殷娘娘早已靠在自家门前候他了,见佴千斤如约而至,殷娘娘指着地上已插好的两排木桩对他说:“让你先选择一排木桩用脚踢倒。”佴千斤一看,每排为十三根,木桩露出地面约七八寸。于是问道:“地下埋多深?”殷娘娘回答:“三尺。”佴千斤信心满满,举脚用力扫去,仅踢出九根,其它的安然无恙。殷娘娘笑着说:“太差了,太差了!”千斤不服气地对她说:“那你试试?”殷娘娘一抬脚踢去,十三根木桩齐刷刷浮出地面,佴千斤始才认输。后来,佴千斤随吴三桂征战湖南,自告奋勇过河,深陷淤泥中,被清兵乱箭射死。

吴三桂有个堂弟叫吴树良,年少缺少管教,成为一个无赖。吴三桂镇守云南后,赶来投奔他。吴树良喜欢结交偷鸡摸狗之人,滇中小偷大盗纷纷来投靠他,一时闹得乌烟瘴气,鸡犬不宁。吴三桂多次劝说,吴树良均恶习不改,不得不强行把他赶回老家。

有个湖广会元,名叫曹石霞,到云南云龙州探亲。回去的时候,吴三桂委托他把督学何宏中的遗体运回湖北,并赠给曹石霞金三千,又资助何宏中的儿子千金,让其护送父亲灵柩回乡安葬。

倪如彪,贵州六盘水郎岱县苗族,曾经是毛文龙副将,力气蛮大,曾经因为琐事而殴打过吴三桂。年老了返回老家,因遭水灾而倾家荡产,没过多久,老婆及儿子相继离世,穷得实在没有办法了。亲戚和乡邻都劝他去投靠吴三桂,倪如彪认为自己往昔与吴三桂有仇,害怕见到吴三桂遭报复,大家告诉他,说平西王从来不记仇。倪如彪走投无路,只好厚着脸皮徒步至云南,投藩王府,吴三桂见到他非常高兴,热情邀请他入殿,并亲切询问他离开部队后的生活状况,然后设宴款待他,得知倪如彪如今一贫如洗,孤身一人时,就把他留在府内做事,待遇颇高。倪在滇工作数月,水土不服想回老家郎岱,吴三桂送他五千金,并安排专人护送他回到老家。

吴三桂在云南的时候,滇中大小官员大多都得到过他的馈赠。云南巡抚袁懋功因父亲死亡,要辞职回家奔丧,吴三桂来告别时,送他五万金,袁懋功尽数笑纳。巡抚李天洛有病,吴三桂登门探视,对他说:“李先生清贫,不可以口腹累。”往后凡是去看望李天洛,吴三桂都要自带伙食,不让李破费。康熙九年,李天洛告老还乡,吴三桂送他三万金,李不授,吴三桂也不勉强,直到抵达贵州镇沅,侍卫才把三万金强留在船上,然后策马扬鞭而去。

朱国治起初在江浙任巡抚,以贪婪残酷迫害人出名。贬到云南任巡抚后,旧习不改,任意侵蚀或消耗公私财物,无论军民,对他的意见都很大。对朱国治贪得无厌的做法,吴三桂曾委婉地劝说过他,但朱国治仍我行我素,吴三桂非常鄙视他,到后来起事时不得不把他杀掉。

平西府规模宏大,屋宇众多,千门万户,林木苍郁,适宜藩王居住。吴三桂在府边的翠湖中修建亭台楼阁,起名近华浦,西郊建一公园,名安阜园,园中花草,多至千种,内植神女花一株,形似芙蓉,一天中花色能变化出七种颜色,子、丑时白色,寅、卯时绿色,辰、巳时白色,午、未时红色,申、酉时白色,戌、亥时紫色,花开十多天后,始自调谢,吴三桂把它当作镇园之宝。安阜园中有一楼,名叫万卷楼,里面收藏古今典籍若干,吴三桂命开馆招聘文人修书,让他们歌颂自己的丰功伟绩。然后,又在报国寺塑自己的雕像,位于正殿左侧布袋和尚塑像下面,头顶松花色头巾,身穿绿色锦袍,右手置于膝上,左手持书,从左面看就像美关公秉烛看《春秋》的神态。当时,湖北人吕尚奇以进士身份到昆明做官,吕尚奇以擅写诗词而闻名,吴三桂要他为自己的塑像题词,吕尚奇把吴的功劳大书特书,吴三桂看了非常满意,作为回报,特把自己的歌伎赏给他。

吴三桂到云南做藩王时,路过陆良,顺道进普济寺游玩。普济寺大殿前有红山茶一株,不同于其他品种,是茶花中的宝珠红。吴三桂非常惊奇,认为是特殊花种。安阜园建成后,命人把它挖来移栽在园中。树因换了环境,三年不开一朵花,吴三桂认为这花是故意怠慢自己,又把它贬回陆良普济寺。树一再迁移,不易存活,未到一年便枯死了,当地的老百姓说这花是因为受到吴三桂贬谪而气死的。

吴三桂有一个族弟叫吴耀恒,长像非凡,身材高大且相貌英俊。使用超强硬弓射箭,百发百中;身体强健,善于奔跑,可撵上快马;聪明出众,边听边诵,过目不忘。吴三桂非常偏爱和看重他,常对人说:“这个弟弟将成为吴家的骄傲。”后来因病死亡,吴三桂气得几天吃不下饭。

王公良,曾经在辽东帮人卖菜讨生活。起初在吴三桂手下任小队长,吴三桂降清后,被清政府授予仁威将军,后来与刘昆善、刘劝率兵反正。王公良时常感叹:“我自己知道早晚都要死,只是因为我遇到的人对我太好了,从忠从义来说都不能背叛他。”后清兵入滇,王公良登楼自焚而死。

吴三桂修南城外玉皇阁时,挖出埋藏在地下的窖金五十余万。又挖掘倾圮的老君殿,重新建置神座,挖出窖金一百多万两。十万两以内的窖金,在地下或木制品中发现的也很多。

大清王朝入关定鼎中原,论功劳吴三桂最高。继而论三藩,也要数吴三桂最强,领兵最多。吴三桂平滇时,率五十三佐领,绿旗兵一万二千人,外加军人家属达数万人。吴三桂降清后,制定以五丁出一甲,甲二百设一佐领,合计五十佐领,由左右都统管辖。设前、后、左、右援剿四镇,分十营,每营兵一千二百人,以吴应麒、吴国贵、夏国相、胡国柱等为统领,以马宝、王屏藩、王绪等为总兵。吴三桂率兵镇压各地农民起义军,先后平定陕西、四川、云南,把南明王永历帝从缅甸抓回,又镇压贵州水西土司安氏,所以四方精兵强将,大多拢络到他门下。吴三桂刚进攻云贵时,清庭给他的权利很大,云贵总督、巡抚均受他的节制。用兵上,吏部、兵部不得干涉,财力方面,户部不得稽查和推迟。吴三桂所委任的官员,叫西选,西选的官员遍及云南全省。康熙六年,吴三桂以眼睛有病辞去总管职务,清庭按他的主动申请罢免其权力。此时,吴三桂已晋封亲王,其子吴应熊已成为附马了。

吴三桂擅权云南十多年,每日操练兵马,可谓兵强马壮。在各个交通要道、水陆港口,到处安插自己的亲信,各省的提督和总兵,大多为其心腹,儿子在宫中当附马,朝庭有什么大无小事,吴三桂都能够探听到。

康熙十二年三月,尚可喜想回辽东老家养老,提出留他的儿子尚之信镇守广东的要求。兵部商议,提出撤销藩王的称号。耿精忠和吴三桂听说后,心里惴惴不安。当年七月,吴三桂也上疏申请撤去其兵权,以此来试探朝庭对他的真实意图。康熙皇帝召集朝中群臣商议,户部尚书米思翰、兵部尚书明珠、刑部尚书莫洛等力请削藩,康熙帝遵照大臣的意见同意吴三桂的要求,决定把吴三桂安排到山海关外。吴三桂本来希望康熙帝能把他继续留在云南,获得明王朝黔宁王沐英家族世守云南一样的殊荣。可命令一下,让吴三桂吃惊不小,私下暗中召集部下,阴谋举兵反叛朝庭。于是禁止外界与滇中的邮件往来,人只许进不许出。直到侍郎哲可肯、学士傅达礼到云南亲授诏书,吴三桂才不得不表面装着遵命,私下一拖再拖赴关外行期,紧急策划举兵反叛事宜,吴三桂认为,当时朝中大将还没有哪一个能与自己相提并论的。

康熙十二年十一月末,吴三桂举兵起事,杀掉巡抚朱国治,抓捕按察史以下所有不同意起事的官员,向各地发出檄文,自称“天下都招讨大元帅”,以第二年为“周”元年。下令全滇人士换衣帽,养长发,举白色旗帜。誓师大会时,吴三桂向部下陈述满清政府背信弃义,以武力侵略中原领土等罪证,说着说着悲伤至极,泣不成声。随后,骑上马在军校场驰骋三圈,并挥舞长刀三下,此时,吴三桂已经六十二岁了。

吴三桂叛乱,贵州巡抚曹申吉、提督李本深、云南提督张国柱皆齐声响应。云贵总督甘文焜在贵阳听说吴三桂兵变,想用兵拒守,而提督以下将士都不听他指挥,率队跑到镇沅,凡是反对吴三桂的人都被他们抓起来处死。兵部郎中党古异、户部员外萨木哈在贵州处理吴三桂移藩关外事宜,听闻此事,于十二月十二日赶至京城报告,此时,湖广总督蔡毓荣上报的奏折也到了,这一晴天霹雳的消息传到京都,举朝震惊。大学士索额图主张对建议撤藩者定罪,康熙帝没有同意,仅是通知赶快阻止传达福建、广东两地撤藩诏书。接着向中外宣布撤销吴三桂的一切职务,并派遣大军到湖北荆州抵御吴三桂的进攻。

吴三桂举兵时,定其年号为“昭武”,其军队幕僚中有个官员名叫徐良骙,向吴三桂上书说:“昭武两字不足取,昭为刀口近斜日,武为止戈,宜变易之。”吴三桂看了他的来信,喟然长叹说:“听天命之所在也。”

湖南衡山岳神庙有只小白龟,大如铜钱,养了多年不见长大,本地人认为是岳神派出的使者,便把它藏在神龛中虔诚祭拜。吴三桂冒用帝王的称号后,来到湖南衡阳,选择皇道吉日祭祀诸神,一时兴起,决定用白龟占卜今后的进军方向,于是把地图放置在桌上,让白龟在图上蹒跚前行,白龟走来走去,就是不越过岳州、常德、澧州界线,反而折返在云南位置停下来,吴三桂率领诸臣三次朝拜和祷告,三次均是如此。所以,吴三桂叛乱后,只称“都招讨大元帅”,以“大周”两字纪年,一直不敢称帝。

康熙十四年八月,吴三桂亲率大军至湖南,并入住长沙。十六年秋七月,才到达湖南衡阳。十七年春初,属下争相奉劝吴三桂称帝,以顺应全国各地反清复明人士的要求。大家认为衡阳是兵家必争之地,应该把都城迁到衡阳。吴三桂采纳了众人的建议,于康熙十七年春 三月初一日,在衡山脚下建筑祭祀神坛,在衡阳城南郊祭天、北郊祭地后称帝,改元“昭武”,改衡阳为定天府。添置百官,分封诸将,颁布新历,举行云贵乡试,吸引全国各地的优秀人才。吴三桂称帝时,因时间仓促,皇宫屋顶来不及更换**琉璃瓦,便用黄漆粉刷而就。又建盖房屋上千间,暂作朝房,防止风吹雨淋时文武百官行君臣拜见之礼。

吴三桂在衡阳称帝后,立即召集马宝、王绪、胡国柱等率领精兵强将赶赴湖南,进攻永兴,湖南都统伊里布、副都统哈克山等相继战死。简亲王及征南将军穆占,均被王绪、马宝、胡国柱等穷追不舍。眼见情势危急,康熙帝决定亲征,以督促提振军威。可谁也想不到,正当清兵军情紧急,面临生死存亡之际,马宝等将领忽率大军向衡阳奔去。原来是吴三桂于八月十五日病死在衡阳,于是才把诸将召至衡阳,共商大事。经此一变,叛军形势急转直下。康熙十七年十月,吴三桂孙吴世璠赶到衡阳发丧,并继承帝位,改元“洪化”。十二月,吴世璠迎吴三桂遗体返回云南。

吴三桂举兵反叛时,有的将领说要赶快打过长江,挥师北上;有的将领说要直下南京,凭长江天险,截断长江、准河水运;有的将领说要出兵汉中和关中地区,守住崤山及函谷关与清军抗衡。吴三桂以自己年事已高,万全之策乃坚守滇黔根据地。一开始攻下湖南,便下令部队不得渡过长江,自认为即使不能光复全国,也可以划江而治,所以,用兵数年均不能由南向北驱进。等到清兵四面围来,吴三桂却突然抱病身亡,诸将合谋,也论不出个所以然。夏国相主张弃滇北向,以争天下,马宝不同意。大家一致认为时下之策只有固守湖南,倚洞庭湖天险而与清王朝一较高下。在两军对峙中,清军将领使出反间计,使吴应麒错杀了不少将领,部分总兵偷偷乘船去投靠清军,澧州方面也出现将士乘船去投降的情况。清王朝统帅王公、将军等,接二连三收复岳州、长沙、常德、永州,吴世璠只得退守贵州,接着贵州、四川又被清军攻占,吴世璠不得不退回昆明。清朝大军进攻云南,吴世璠令郭壮图以象阵在曲靖防御,清兵五次进攻均取得进展,郭壮图象阵反过来践踏自家军队,叛军大败,郭壮图逃回昆明。此战以后,吴世璠再也没有与清军较量的本钱了。

清军逼近昆明,吴世璠赶快把吴三桂的棺椁转移,除了郭壮图等几人外,其他人都不知道吴三桂棺椁具体埋葬在什么地方。蔡毓荣、穆占与赵良栋等,齐心协力在云南寻找挖掘吴三桂墓,也不知道是真是假,凡滇人说有可能是的墓葬均被挖掘,一天挖出十三具尸体,并把尸体火化后四处抛洒。传闻,吴三桂真正的骸骨,其实埋藏在铜壁关外。

吴三桂祖坟在关东,有地师说,吴家墓地风水非富即贵,但玄武山有三处断节,甚是可惜。说来也怪,吴三桂家自父亲明朝锦州总兵吴襄以下,仅有吴三桂一人是因病而自然死亡,其他的均死于非命,地师断言这就是祖坟玄武断节的缘故。

注: 罗养儒,名继春,字兆熙,广西昭平人,前清附生。其父罗实夫因与云贵总督岑毓英有姻亲关系而被延为幕僚,故从小在昆明长大,并随父亲任职地方的更换而到处云游,对云南本土见闻颇广。本文参考其《吴三桂轶事》翻译整理。

 说起岳飞之死,最大的争议莫过于“迎二圣”、“立太子”这两件事。前两天我已经批驳过“岳飞违背上意执意‘迎二圣’”’这个老谣,现在,再来说说所谓的“立太子”,即岳飞曾“建议立储”,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促使我写下这篇文字的,是因为不时见到一些关于岳飞“建议立储”的文章或评论,显然对这件事一知半解,道听途说,却以讹传讹,且作惊人之语:

“岳飞之死,是因为他卷入了立储之争。”

“岳飞干涉皇帝立太子,犯了大忌,就是找死。”

“岳飞吃饱撑的,天天当着文武百官的面对没儿子的皇帝嚷嚷:立太子,立太子!”

“岳飞情商低,明知皇帝丧失生育能力无后,还哪壶不开提那壶,老让皇帝立太子,我要是赵构我也要杀他!”

各种荒诞无稽,一笑之后,现在,首先说说宋高宗赵构的生育和子嗣问题,这是岳飞“建议立储”的历史背景。

赵构其人,靖康之耻后,金人曾向宋俘“询宫中事”,宋人提到当时的康王赵构,说:“康王目光如炬,好色如父,侍婢多死者。”(《靖康稗史笺证·青宫译语》)好一付色中饿鬼的形象。

建炎元年(1127),赵构登基为帝。第二年,赵构为躲避金兵,一路南逃,金兵在他后面一路追,“搜山检海抓赵构”。就算在这种狼狈景况下,赵构依然不改好色本性,建炎三年(1129),赵构逃到扬州,二月初三,赵构正在行宫与宫女大白天宣*,突然太监急报,金兵打来啦!赵构惊惶失措,提上裤子就跑,大臣后宫全然不顾了,只带着寥寥侍从近卫自先逃命,仓皇渡江。

皇帝跑了,军民无首,纷乱践踏,死伤无数。前在长江阻挡,后有金兵杀到,十万百姓望着滔滔江水呼喊痛哭。很多人为抢渡坠江淹死,或沉江自尽,没跑成的遭到金兵的屠杀掳掠,扬州被金兵纵火焚城,化为废墟,史称“维扬之变”。

岳飞曾“建议立储”是怎么回事

赵构在这场惊变中虽逃过一命,但因惊吓过度,从此落下阳痿,“遂病痿腐”,终生不育。(《说郛》卷29《朝野遗记》)更惨的是,同年七月,赵构唯一的儿子,太子赵荋,在患病期间,因一名宫女不慎踢翻铜炉,发出巨响,年仅三岁的赵荋,受惊抽搐,就这样吓死了。

22岁的宋高宗赵构,一年之内,失去唯一的子嗣,又丧失了生育能力,这不仅仅是他个人的伤痛与难言之隐——古时皇朝,皇位的继承事关国本,新君上台,往往把立储作为首等大事,纳入重要议程。但赵构的太子早夭,之后再无所出,对赵家天下而言,也是一场国家危机。

首先挑明这个难言之隐与危机的是一名县官。绍兴元年( 1131)六月,赵构停留绍兴府,上虞县丞娄寅亮上奏,说:

“先正有言:‘太祖舍其子而立弟,此天下之大公……仁宗皇帝诏英祖入继大统,文子文孙,宜君宜王,遭罹变故,不断如带……’”

“……此二圣所以未有回銮之期,强敌所以未有悔祸之意,中原所以未有息肩之时也。欲望陛下于“伯”字行下遴选太祖诸孙有贤德者,视秩亲王,使牧九州,以待皇嗣之生,退处藩服……庶几上慰在天之灵,下系人心之望……”(《宋史·娄寅亮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四五 绍兴元年六月戊子记事)

奏章先是提起宋太祖舍其子而立其弟宋太宗,宋仁宗无后而立养子宋英宗两个例子,然后委婉地建议赵构从宋太祖的后裔“伯”字辈中领养一个孩子,作为暂时的继承人,等到赵构的亲儿子出生了,再把养子的继承权还给亲儿子。既为皇家政权着想,也给赵构留足了面子余地。

赵构看到这道奏章之后,非但没有生气,还很认可娄寅亮的提议,立即把他升为监察御使。这说明,赵构对于他无后这件事并没有心存忌讳,相反还很愿意有人替他分忧。此后,关于皇子与立储的话题,经常在朝堂中提起,宰相范宗尹,参知政事张守,同知枢密院事李回等人,都一致认为,应当从太祖后裔中选定一人做赵构的皇子。赵构也明确回应道:

“艺祖(宋太祖)以圣武定天下,而子孙不得享之,遭时多艰,零落可悯!朕若不法仁宗,为天下计,何以慰在天之灵!”(《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四五 绍兴元年六月戊子记事)

在与大臣们多方商议并决定下来后,赵构派人去挑选皇子人选,最后定下来的有两个孩子:七岁的赵伯琮,和五岁的赵伯玖。但赵构没有确定,两个皇养子之中,到底立哪个为太子。然而因为赵伯琮大了两岁,绍兴五年(

1135)夏,他被封为建国公,并就学于皇家书院资善堂,某种意义上,赵伯琮正在被当作太子来陪养。

但赵构迟迟没有确定太子,显得南宋国本空虚,给了金国可乘之机。岳飞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介入了立储之事。

绍兴七年(1137)秋,岳飞奉诏到建康行朝奏事,途中,岳飞向幕僚薛弼透露一件重要事情:

“近谍报,虏酋以丙午元子入京阙,为朝廷计,莫若正资宗之名,则虏谋沮矣。”

岳飞说,近据谍报,金人要把钦宗的儿子丙午元子(钦宗的儿子赵谌,曾在靖康元年即丙午年立为皇太子,岳飞故称之为“丙午元子”)送到京阙(这个京阙后人一说是故都汴京,一说是当时的行朝建康),这是个阴谋,为朝廷着想,不如把就读于资善堂的建国公正式立为皇太子,这样金人的阴谋就失败了。

薛弼听后,有些担忧,说:“身为大将,似不应干预此事。”岳飞回道:“臣子一体,也不当顾虑形迹。”(张戒:《默记》(《金佗稡编·建储辨》转引);薛季宣,《浪语集》卷三三,《〈先大夫行状〉笺》后所附薛弼行述)

岳飞到达建康后,面奏赵构,大意是说“虏人欲立钦宗子来南京(建康),欲以变换南人耳目。乞皇子出阁,以定民心。”(《朱子语录》卷一二七)

然而赵构听后,很不高兴,他责备岳飞说:“卿言虽忠,然握重兵于外,此事非卿所当预也。”

就是怪岳飞“越职”了。被皇帝责备后,岳飞“面如死灰”,“声落而退”。接着薛弼入见,赵构跟他说起刚才岳飞建议立储之事,又说:“飞意似不悦,卿自以意开谕之。”让薛弼去安慰开导岳飞。(张戒《默记》(《金佗稡编·建储辨》转引)

或许赵构也觉得,刚才话说重了,毕竟在当时的政治形势下,岳飞就算“越职”也是出于忠心。赵构不育天下皆知,金人推出太子赵谌,意在羞辱赵构,也在威胁赵构的皇权——你没本事生不出儿子,就让你哥的儿子来继承你。若金人把赵谌送到故都汴京,或送回南宋行朝建康,赵构朝廷都会受到一定冲击,大臣们都要面对一个问题,这可曾是个正儿八经的太子,而当今皇帝没有亲儿子,也没有立太子,那么该不该承认赵谌这个太子?

岳飞首先收到这个谍报,所以他第一时间站出来表态:完全支持赵构,建议赵构立储就是不承认赵谌是太子,只承认赵构皇权的合法性,也是为了堵金人的嘴,挫败金人争嗣乱政的阴谋。这就跟在“迎二圣”这件事上,当岳飞得知金人要把钦宗送到中原称帝,与赵构朝廷形成南北宋对立时,他从此绝口不提“二圣”或“渊圣”一样。岳飞在政治上,他立场十分坚定——什么“渊圣”?什么“丙午元子”?我只忠于当今圣上。虽然,在“建议立储”这件事上,岳飞明知可能会触犯忌讳,但为国家计,仍然情非得已而为之。正可谓“许国不复为身谋”,“岂因祸福避趋之”。

第二天,赵构见了宰相赵鼎,又说起这件事,赵鼎说:“飞不循分守,乃至于此!”武将把文臣的活干了,文臣当然不愿意了。说白了,若是岳飞出了个馊主意,这事可能只是文臣中的一个笑柄而已。但岳飞“建议立储”,正是赵鼎及其他文臣一直在做的,武将有文臣的脑子,就显得不守本份了。

赵鼎虽不爽,不过说起来,主战派的岳飞在朝中臣僚私交最好的,就是主和派的宰相赵鼎。也是出于对好友岳飞关心,赵鼎找到薛弼,对他说:“大将总兵在外,岂可干预朝廷大事?宁不避嫌?飞武人,不知为此,殆幕中村秀才教之。公归语幕中,毋令作此态,非保全功名终始之理。”(《忠正德文集》卷九《辨诬笔录·资善堂汲引亲党》)认为岳飞之举一定是他幕僚中的村秀才教的,算是为岳飞开脱了。

但是,数十年后,南宋理学家朱熹说起这件事时,却跟赵鼎的看法大有不同,他曾对弟子这样评价:“岳飞尝面奏,虏人欲立钦宗子来南京,欲以变换南人耳目,乞皇子出阁以定民心……高宗云:‘卿将兵在外,此事非卿所当预’……但此等事甚紧切,不知何故恁地说?如飞武人,能虑及此,亦大段是有见识。”(《朱子语录》卷一二七)

朱熹认为,赵构责备岳飞的话,他难以理解,凭什么要这样说岳飞?岳飞为作一个武将,在那么紧切的情况下,能够作出如此考虑,是大大的有见识。

注意,作为理学家的朱熹,是最讲究条条框框的伦理之道的,但他并没有认为岳飞“建议立储”有何不妥,更没认为他触犯了什么大忌。

他甚至还说:“某向来在朝,与君举商量,欲拈出此等事,寻数件相类者,一并上之。将其后裔,乞加些官爵以显之,未及而罢。”(《朱子语录》卷一二七)要找出一些跟岳飞这件事类似的事情,上奏皇帝,给这些臣子的后人封官加爵,以作彰显。简直就把岳飞当作臣子中的模范代表,赞赏之意言溢于表。

再说赵构,他何尝不明白岳飞的忠心与苦心?他在责备岳飞“越职”的背后,其实只是不甘心,还是寄望以后能生出儿子,能够立亲生儿子为太子。岳飞不是第一个建议立储的(也不是最后一个),在绍兴二年(1132)和绍兴四年(1134)两个皇养子分别入宫之后,早已有多位大臣上奏:早立太子。但赵构能拖就拖,这一拖就是好几年。

然而现在岳飞这次,有金人推出太子赵谌的政治恫吓为背景,立储之事就显得迫切眉睫,不能再拖了。可亲生儿子连一根毛都还没见到啊!赵构这是又急又气,就算岳飞的建议再合理,也是撞枪口上了。所以,受到赵构责备,也在情理之中。但是,由此就说岳飞触犯大忌,甚至说赵构从此怀恨在心,深深猜忌岳飞,并为五年后杀岳飞埋下伏笔的话,这种理论,就四个字:小题大做。

这场小风波之后不久,岳飞就离开行朝,回驻地去了。金人或许得知了岳飞“建议立储”之事,知道赵构朝廷已有对应之策,推出赵谌之事因此作罢,对赵构的政治威胁也在无声无息之中解除。第二年,即绍兴八年(1138)秋,赵构又诏见岳飞,召对之后,让岳飞进宫见了皇养子赵瑗。“命诣(岳飞)资善堂见皇太子。飞退而喜曰:‘社稷得人矣!中兴基业,其在是乎!’”(《金佗稡编》卷二一,《吁天辨诬·建储辨》;《宋史·岳飞传》)

也有说岳飞见赵瑗是绍兴七年(1137)“建议立储”之前的事,但无论之前还是之后,只能说明,当时赵构对岳飞高度信任,不然不会让他进宫见皇子,可见根本就没有什么大忌。

赵构共写过数百封亲笔信给岳飞,他们臣君之间曾经十分和谐密切,在这种关系之下,岳飞介入立储之事也是情有可原。他真的十分关心赵构这个家事(也是国家大事),曾经因为赵构折腾不出儿子,而“对家人私泣”,都为赵构心疼哭了。

虽然最终岳飞的恢复中原的爱国理想一再受乞和苟安的赵构的压制和打击,君臣从此貌合神离,品格上早已分道扬镳,但岳飞作为一个臣子始终对赵构保持应有的尊敬和礼法,仅以恳求辞职作为耻于与对金人卑尊屈膝的卖国朝廷为伍的唯一手段,也是一种自保。若非赵构一心乞和,而金人提出的议和条件是“必杀飞,始可和”,赵构没有理由杀害已经解甲归田在庐山隐居的岳飞。

而岳飞也没看错人,赵瑗就是他面奏赵构,请立为储的那个建国公(原名赵伯琮),即后来励精图治,令南宋中兴,并为他平反昭雪的孝宗赵昚。

至此,岳飞的“建议立储”,就是这么一回事。

本文来自作者[冰巧]投稿,不代表溟宇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gumingyu.com/changshi/202508-13574.html

(6)
冰巧的头像冰巧签约作者

文章推荐

发表回复

作者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3条)

  • 冰巧的头像
    冰巧 2025年08月05日

    我是溟宇号的签约作者“冰巧”

  • 冰巧
    冰巧 2025年08月05日

    本文概览:吴三桂是云南 历史 上屈指可数的风云人物,其生平事迹,孰是孰非史家留笔不胜枚举,今就吴三桂据滇时市井小民街谈巷议,坊间流传轶事收录整理如下,以飨读者。 滇人传:吴三桂耳垂肥大,...

  • 冰巧
    用户080510 2025年08月05日

    文章不错《滇人闲话吴三桂》内容很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