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朦胧诗?

 朦胧诗的特点,可概括为:意象化、象征化、立体化。 1。注重诗的观念省略和诗的主题暗示,使朦胧诗作品的主题具隐约性和多义性。朦胧诗人采用这种若隐若现的表现形式,再加上象征、意象、通感、暗示、隐喻、变形等多种艺术手段的运用,从而使作品的主题体现了“不即不离,捉摸不行”的隐约性、“诗无达诂”的多义性。 2。注重以象征手法为中心的艺术创作方法,一反传统的以比喻手法为中心的诗歌创作方法。诗人在凝神观照中,拆除开所观照的对象,把自己的生命输送到没有生命的生物之中,赋以静止的生命与灵魂,由物我两忘进到物我同一的境界。这种“移情说”应用到文艺创作便产生了象征手法。象征附丽并寄托着朦胧诗人自己漂泊不定的想象,具有着无可替代的暗指性,常用于表达多层主题,表达复杂感情,表达抽象的意识和情绪。 3。注重意象化手法和意象层面的立体组合,常常采用艺术通感(移觉)手法和艺术变形手法。 4。注重跳跃性情绪节奏和自由化的内在结构与韵律,以表达情绪为目的,以喧泄心灵为宗旨,因而不看重外在结构。不拘于只借助外部的声音循环作为诗的韵律美,而是重视诗行中的内在声音美以及其他各种内在的韵律美。尤其重视把外部的韵律和内部的韵律结合起来,从而使诗歌的韵律美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

一、关于“朦胧诗”

主要是指北岛、舒婷、顾城、梁小斌、江河、芒克、食指、王小妮等一批八十年代初期青年诗人的诗。

“朦胧诗”作为一股创作思潮,开始于1978年底北京的一个民间诗刊《今天》。一批诗人聚集在此创作诗歌,表现出与十七年文学完全不同的创作风貌。诗歌表达了诗人对前景的迷茫和困惑,因受政治影响,诗人不能将自己的心情袒露出来,只能用一种不确定的隐喻与象征手法表达自己的感受和体验。

80年代初,文学界在这些诗的晦涩难懂的问题上展开讨论,所以这一诗潮被称作“朦胧诗”。

二、“朦胧诗”的美学特征

1、“三个崛起”——关于“朦胧诗”的讨论

A.谢冕《在新的崛起面前》,1980年5月7日《光明日报》,主张对朦胧诗采取宽容的态度,提出“有风、有浪、有骚动,才是动运的正常规律”,以历史的必然逻辑为朦胧诗的生存争取空间。

B.孙绍振《新的美学原则在崛起》,1981年3月,《诗刊》,从美学角度指出朦胧诗是对十七年凝固了的文学形态、权威和传统的神圣的挑战,发现朦胧诗人“不屑于作时代精神的号筒”。

C.徐敬亚《崛起的诗群》,1983年1月《当代文学思潮》,从理论上支持朦胧诗,提出了朦胧诗的新的美学原则,开始以现代主义文学和现代倾向来概括朦胧诗的性质。

2、美学特征

A. 诗人抒情主体的回归和抒情主体的个性强化。

从“我们”到“我”,从“战士”到“个人”,回到诗人自身的情感,表现生活在诗人内心情感引起的震动,突显诗人的个性。“不屑于表现自我感情世

本文来自作者[天芹]投稿,不代表溟宇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gumingyu.com/changshi/202508-13434.html

(3)
天芹的头像天芹签约作者

文章推荐

发表回复

作者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3条)

  • 天芹的头像
    天芹 2025年08月05日

    我是溟宇号的签约作者“天芹”

  • 天芹
    天芹 2025年08月05日

    本文概览: 朦胧诗的特点,可概括为:意象化、象征化、立体化。 1。注重诗的观念省略和诗的主题暗示,使朦胧诗作品的主题具隐约性和多义性。朦胧诗人采用这种若隐若现的表现形式,再加上象征、意象...

  • 天芹
    用户080506 2025年08月05日

    文章不错《什么是朦胧诗?》内容很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