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的哲理诗有哪些

网上有关“苏轼的哲理诗有哪些”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苏轼的哲理诗有哪些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苏轼的哲理诗如下:

《临江仙·送钱穆父》

一别都门三改火,天涯踏尽红尘。依然一笑作春温。无波真古井,有节是秋筠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微云。尊前不用翠眉颦。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西江月·平山堂》

一过平山堂下,半生弹指声中。十年不见老仙翁。壁上龙蛇飞动欲吊文章太守,仍歌杨柳春风。休言万事转头空。未转头时皆梦

《和子由四首·送春》

梦里青春可得追?欲将诗句绊余晖。酒阑病客惟思睡,蜜熟黄蜂亦懒飞。芍药樱桃俱扫地,鬓丝禅榻两忘机。凭君借取法界观,一洗人间万事非。

《行香子·述怀》

清夜无尘,月色如银。酒斟时、须满十分。浮名浮利,虚苦劳神。叹隙中驹,石中火,梦中身。虽抱文章,开口谁亲。且陶陶、乐尽天真。几时归去,作个闲人。对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

《石苍舒醉墨堂》

人生识字忧患始,姓名粗记可以休。何用草书夸神速,开卷惝恍令人愁。我尝好之每自笑,君有此病何年瘳。自言其中有至乐,适意无异逍遥游。近者作堂名醉墨,如饮美酒销百忧。乃知柳子语不妄,病嗜土炭如珍羞。君于此艺亦云至,堆墙败笔如山丘。

兴来一挥百纸尽,骏马倏忽踏九州。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胡为议论独见假,只字片纸皆藏收。不减钟张君自足,下方罗赵我亦优。不须临池更苦学,完取绢素充衾裯。

苏东波是月下的漫步者,是诗人。他的文章诗词,或一时的即兴之作,或是触目所见有感而发,都是自然的流露,顺乎天性。他不忮不求,随时随地呤诗作赋纯然表达心中所感,那么道健朴茂,字字自心肺间流出。其在文学上的主要贡献,是在从前专限于描写闺怨相思的词上,开扩其领域,可以谈道谈禅,谈人生哲理。《题西林壁》就是其哲理诗的代表作之一。

元丰七年,苏轼由黄州贬到汝州任团练副使时经过九江,游览庐山。瑰丽的山水触发了苏轼的诗兴,于是写下了若干首庐山记游诗。《题西林壁》是游览庐山后带有总结性质压轴绝句。《题西林壁》写于庐山南麓西林寺,在禅院之中,探哲理的幽微,颇耐人寻味。这首诗语言质朴无华,平易近人,但是细细思量却有弦外之音。诗的总体特点是借景说理,辩证指出观察问题应客观全面,如果主观片面,就得不出正确的结论。

开头两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是整体上打量绵延起伏的庐山,因而目光所及丘壑纵横、峰峦起伏,但是,诗人客观指出游人所处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景物也各不相同。这两句概括而形象地写出了移步换形、千姿万态的庐山风景。苏轼没有描写具体景观,而是概括抒写浏览庐山的总体印象。

后两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是即景说理,谈游山的体会。为什么不能辨认庐山的真实面目呢?因为身在庐山之中,视野为庐山的峰峦所局限,看到的只是庐山的一个局部。由此追溯起来,宇宙间事事物物,又何尝不是立脚之点有别,观察结果各殊呢!爱因斯坦相对论需要一个参照物,认识事物同样,辨明事理,同样需要参照。对于一切事情,如果隐在它的.圈子里面,就会不见全局,不明真相;只有客观地研究它的各个方面,才能取得正确的认识。它启迪我们认识一个哲理——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

《题西林壁》是一首哲理诗,但诗人不是抽象地发议论,而是紧紧扣住游山谈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借助庐山的形象,用通俗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表达哲理,写得巧妙别致,深入浅出,充满智慧故而亲切自然,耐人寻味。

学者钱钟书说,有唐诗作榜样是宋人的大幸又是大不幸。看了这个榜样,宋代诗人就学了乖,会在技巧和语言方面精益求精。瞧不起宋诗的明代人说宋诗学唐诗而不象唐诗,这话没错。就是他们不懂,这一点不象之处恰恰就是宋诗的创造性和价值所在。明人学唐诗是学得维肖而不维妙,象唐诗而不是唐诗,缺乏个性,没有新意。宋诗以意取胜,靠的就是在诗歌中发议论来实现。在诗歌中议论与写景,叙事,抒情是一样的,都是十分重要的表现手法。我们强调宋诗议论,不是说唐诗不议论,主要是宋诗的议论得到了极大的扩展,到了无所不议的地步。有点甚至通篇议论。宋代诗人总喜欢在诗中用议论来表达人生哲理,这与宋代理学发达大有关系,不少理学家就经常写诗。钱钟书因此指出了双重情况:“借讲学的籍口来吟诗或借吟诗的机会来讲道学。”这道学就是理学,理学家提倡“文以载道”对宋诗风格的形成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这里也用苏轼的诗来作说明。唐人写庐山的诗,最著名的就是李白的《望庐山瀑布》诗,后两句“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是抒情兼议论,说的仅仅是瀑布的高。而苏轼的《题西林壁》就富于“理趣”了。诗的开头两句是总写庐山“远近高底”的千姿百态。一般来说,接下来是展开具体的描写,然而苏轼笔锋一转,就从横看侧看庐山的形状多变来进行议论了。诗人以游山观景来比喻为人处世,由看山而提出了一个富于哲理性的命题:看问题必须超越个人狭隘的空间,摆脱一己之偏见。

以看山来设比喻再议论开去,这是对诗的比兴手法的创造性应用,是一种质的升华。从苏轼这一手法的应用,我们可以看出宋人“以文为诗”和“哲理”、“理趣”的妙用。所以说宋诗在唐诗的基础上“别开生面”,“独树一帜”,是不应该因其“议论”而轻易否定的。而明人反对宋人议论,却使自己在另一条叉道上走得更远。

关于“苏轼的哲理诗有哪些”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本文来自作者[柔菡]投稿,不代表溟宇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gumingyu.com/changshi/202507-8104.html

(5)
柔菡的头像柔菡签约作者

文章推荐

发表回复

作者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3条)

  • 柔菡的头像
    柔菡 2025年07月28日

    我是溟宇号的签约作者“柔菡”

  • 柔菡
    柔菡 2025年07月28日

    本文概览:网上有关“苏轼的哲理诗有哪些”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苏轼的哲理诗有哪些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苏轼的哲理诗如...

  • 柔菡
    用户072804 2025年07月28日

    文章不错《苏轼的哲理诗有哪些》内容很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