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赤壁赋》原文及其翻译

网上有关“苏轼《赤壁赋》原文及其翻译”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苏轼《赤壁赋》原文及其翻译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导语:苏轼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宋词豪放派创始人,也作婉约诗词。父子三人合称?三苏?,父子三人都是著名的政治家。下面来看看苏轼的《赤壁赋》。

《赤壁赋》原文

壬(r?n)戌 (xū)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

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zhǔ)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shǎo) 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dǒu )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p?ng)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xi?n]而歌之。歌曰:?桂棹(zh?o)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h?)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niǎo],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l?)妇。

苏子愀(qiǎo)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li?o),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zh?)舻(l?)千里,旌(jīng)旗蔽空,酾(shi)酒临江,横槊(shu?)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qi?o)于江渚(zhǔ)之上,侣鱼虾而友麋(m?)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p?o)樽以相属(zhǔ)。寄蜉(f?)蝣(y?u)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s?)。哀吾生之须臾(y?),羡长江之无穷。挟(xi?)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zhǎng)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 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 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z?ng)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客喜而笑,洗盏(zhǎn)更(gēng)酌 (zhu?)。肴(y?o)核既尽,杯盘狼藉(j?)。相与枕藉(ji?)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赤壁赋》翻译:

壬戌年秋天,七月十六日,我和客人荡着船儿,在赤壁下游玩。清风缓缓吹来,水面波浪不兴。举起酒杯,劝客人同饮,朗颂《月出》诗,吟唱?窈窕?一章。一会儿,月亮从东边山上升起,徘徊在斗宿、牛宿之间。白濛濛的雾气笼罩江面,水光一片,与天相连。任凭水船儿自由漂流,浮动在那茫茫无边的江面上。江在旷远啊,船儿象凌空驾风而行,不知道将停留到什么地方;飘飘然,又象脱离尘世,无牵无挂,变成飞升仙果的神仙。

这时候,喝着酒儿,心里十分快乐,便敲着船舷唱起歌来。唱道:?桂木做的棹啊兰木做的桨,拍击着澄明的水波啊,在月光浮动的江面逆流而上。我的情思啊悠远茫茫,瞻望心中的美人啊,在天边遥远的地方。?客人中有会吹洞箫的,随着歌声吹箫伴奏,箫声呜咽,象含怨,象怀恋,象抽泣,象低诉。吹完后,余音悠长,象细长的丝缕延绵不断。这声音,能使深渊里潜藏的蛟龙起舞,使孤独小船上的寡妇悲泣。

我有些忧伤,理好衣襟端正地坐着,问那客人说:?为什么奏出这样悲凉的声音呢客人回答说:月光明亮星星稀少,一只只乌鸦向南飞翔?,这不是曹孟德的诗句吗?向西望是夏口,向东望是武昌,这儿山水环绕,草木茂盛苍翠,不就是曹操被周瑜打败的地方吗?当他占取荆州,攻下江陵,顺江东下的时候,战船连接千里,旌旗遮蔽天空,临江饮酒,横握着长矛吟诗,本是一时的豪杰,如今在哪里呢?何况我和你在江中的小洲上捕鱼打柴,以鱼虾为伴侣,以麋鹿为朋友;驾着一只小船,举杯互相劝酒;寄托蜉蝣一般短暂生命在天地之间,渺小得象大海里的一粒小米。哀叹我们生命的短促,羡慕长江的无穷无尽。愿与神仙相伴而遨游,同明月一道永世长存。知道这种愿望是不能突然实现的,只好把这种无可奈何的心情寄托于曲调之中,在悲凉的秋风中吹奏出来。?

我对客人说:?你也知道那水和月的道理吗?水象这样不断流去,但它实际上不曾流去;月亮时圆缺,但它终于没有消损和增长。原来,要是从那变化的方面去看它,那么天地间的万事万物,连一眨眼的时间都不曾保持过原状;从容不那不变的方面去看它,那么事物和我们本身都没有穷尽,我们又羡慕什么呢?再说那天地之间,万物各有主宰者,如果不是我应有的东西,虽说是一丝一毫也不拿取。只有江上的清风,与山间的明月,耳朵听它,听到的便是声音,眼睛看它,看到的便是色彩,得到它没有人禁止,享用它没有竭尽,这是大自然的无穷宝藏,是我和你可以共同享受的。?

客人高兴地笑了,洗净酒杯重新斟酒。菜肴果品都已吃完,杯子盘子杂乱一片。大家互相枕着靠着睡在船上,不知不觉东方已经露出白色的曙光。

《赤壁赋》注释:

[1]选自《经进东坡文集事略》卷一,这篇散文是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苏轼贬谪黄州(今湖北黄冈)时所作。因后来还写过一篇同题的赋,故称此篇为《前赤壁赋》,十月十五日写的那篇为《后赤壁赋》。赤壁:实为黄州赤鼻矶,并不是三国时期赤壁之战的旧址,当地人因音近亦称之为赤壁,苏轼知道这一点,将错就错,借景以抒发自己的`怀抱。

[2]壬戌:宋神宗元丰五年,岁在壬戌。

[3]既望:既,过了;望,农历小月十五日,大月十六日。

[4]徐:舒缓地。

[5]兴:起,作。

[6]属:通?嘱(zhǔ ),劝酒。

[7]明月之诗:《诗经?陈风?月出》有?舒窈纠兮?之句,故称?明月之诗?、?窈窕之章 ?,与下注释相同。

[8]窈窕之章:《月出》诗首章为:"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窈纠"同"窈窕"。

[9]少焉:不一会儿。

[10]斗牛:斗、牛,星宿名,即斗宿(南斗)、牛宿。

[11]白露横江:白茫茫的水气。横江:笼罩江面。

[12]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任凭小船在宽广的江面上飘荡。纵:任凭。一苇:像一片苇叶那么小的船,比喻极小的船。《诗经?卫风?河广》:"谁谓河广,一苇杭(航)之。"如:往,去。凌:越过。万顷:形容江面极为宽阔。茫然,旷远的样子。

[13]冯虚御风:(像长出羽翼一样)驾风凌空飞行。冯:通"凭",乘。虚:太空。御:驾御。

[14]遗世独立:超越尘世,独自存在。

[15]羽化而登仙:道教把成仙叫作"羽化",想长了翅膀一样,认为成仙后能够飞升。登仙:登上仙境。

[16]扣舷:敲打着船边,指打节拍,舷,船的两边。

[17]桂棹(zh?o)兮兰桨:用桂树木做的棹、用木兰做的船桨,棹,一种划船工具,形似桨。

[18]击空明兮溯流光:船桨拍打着月光浮动的清澈的水,溯流而上。溯:逆流而上。空明、流光:指月光浮动清澈的江水。

[19]渺渺兮予怀:我的心思飘得很远很远。渺渺,悠远的样子。

[20]美人:代指有才德的人。古诗文多以指自己所怀念向往的人。

[21]倚歌而和(h?)之:合着节拍应和。倚:依,按 和:同声相应。

[22]如怨如慕,如泣如诉:像是哀怨,像是思慕,像是啜泣,像是倾诉。怨:哀怨。慕:眷恋。

[23]余音:尾声。袅袅:形容声音婉转悠长。

[24]缕:细丝。

[25]舞幽壑之潜蛟:幽壑:这里指深渊。此句意谓:使深谷的蛟龙感动得起舞。

[26]泣孤舟之嫠(l? 离)妇:使孤舟上的寡妇伤心哭泣。孤居的妇女,在这里指寡妇。白居易《琵琶行》写孤居的商人妻云:"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舱明月江水寒。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这里化用其诗。

[27]愀(qiǎo 巧)然:忧郁的样子

[28]正襟危坐:整理衣襟,严肃地端坐着 危坐:端坐。

[29]何为其然也:曲调为什么会这么悲凉呢?

[30]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所引是曹操《短歌行》中的诗句。

[31]夏口:地名,故城在今湖北武昌的西面。

[32]武昌:今湖北鄂城县。

[33]缪:通"缭"盘绕。

[34]郁:茂盛的样子。

[35]孟德之困于周郎:指汉献帝建安十三年(208),吴将周瑜在赤壁之战中击溃曹操号称八十万大军。周郎:周瑜二十四岁为中郎将,吴中皆呼为周郎。

[36]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以上三句指建安十三年刘琮率众向曹操投降,曹军不战而占领荆州、江陵。方:当。荆州:辖南阳、江夏、长沙等八郡,今湖南、湖北一带。江陵:当时的荆州首府,今湖北县名。

[37]舳舻(zh? l? 逐卢):战船前后相接。这里指战船。

[38]酾(shāi 筛)酒:斟酒。

[39]横槊(shu? 硕):横执长矛。

客亦知夫水与月乎翻译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译文:哀叹我们的一生只是短暂的片刻,(不由)羡慕长江的没有穷尽。

2. 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译文:(时间)流逝就像这水,其实并没有真正逝去;时圆时缺的就像这月,终究没有增减。

3. 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译文:可见,从事物易变的一面看来,那么天地间万事万物时刻在变动,连一眨眼的工夫都不停止。

4. 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

译文:而从事物不变的一面看来,万物同我们来说都是永恒的,又有什么可羡慕的呢?

5. 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

译文:何况天地之间,万物各有主宰者,若不是自己应该拥有的,即使一分一毫也不能求取。

6. 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

译文:只有江上的清风,以及山间的明月,听到便成了声音,进入眼帘便绘出形色。

7. 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事。

译文:取得这些不会有人禁止,感受这些也不会有竭尽的忧虑。这是大自然(恩赐)的没有穷尽的宝藏,我和你可以共同享受。

8. 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译文:如同蜉蝣置身于广阔的天地中,像沧海中的一粒粟米那样渺小。

9.?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

10.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译文:携同仙人携手遨游各地,与明月相拥而永存世间。知道这些终究不能实现,只得将憾恨化为箫音,托寄在悲凉的秋风中罢了。

何况天地之间,万物各有主宰者,若不是自己应该拥有的,即使一分一毫也不能求取。

一、原文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二、译文

我问道:“你可也知道这水与月?时间流逝就像这水,其实并没有真正逝去;时圆时缺的就像这月,终究没有增减。可见,从事物易变的一面看来,天地间万事万物时刻在变动,连一眨眼的工夫都不停止;而从事物不变的一面看来,万物同我们来说都是永恒的,又有什么可羡慕的呢?”

“何况天地之间,万物各有主宰者,若不是自己应该拥有的,即使一分一毫也不能求取。只有江上的清风,以及山间的明月,听到便成了声音,进入眼帘便绘出形色,取得这些不会有人禁止,感受这些也不会有竭尽的忧虑。这是大自然恩赐的没有穷尽的宝藏,我和你可以共同享受。”

三、出处

宋代苏轼的《赤壁赋》

创作背景

《赤壁赋》写于苏轼一生最为困难的时期之一——被贬谪黄州期间。元丰二年(公元1079年),因被诬作诗“谤讪朝廷”,苏轼因写下《湖州谢上表》,遭御史弹劾并扣上诽谤朝廷的罪名,被捕入狱,史称“乌台诗案”。“几经重辟”,惨遭折磨。后经多方营救,于当年十二月释放,贬为黄州团练副使,但“不得签署公事,不得擅去安置所。”这无疑是一种“半犯人”式的管制生活。

元丰五年,苏轼于七月十六和十月十五两次泛游赤壁,写下了两篇以赤壁为题的赋,后人因称第一篇为《赤壁赋》,第二篇为《后赤壁赋》。

关于“苏轼《赤壁赋》原文及其翻译”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本文来自作者[初柔]投稿,不代表溟宇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gumingyu.com/changshi/202507-4593.html

(4)
初柔的头像初柔签约作者

文章推荐

发表回复

作者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3条)

  • 初柔的头像
    初柔 2025年07月24日

    我是溟宇号的签约作者“初柔”

  • 初柔
    初柔 2025年07月24日

    本文概览:网上有关“苏轼《赤壁赋》原文及其翻译”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苏轼《赤壁赋》原文及其翻译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 初柔
    用户072402 2025年07月24日

    文章不错《苏轼《赤壁赋》原文及其翻译》内容很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