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有关“《咏柳》的作者是谁?”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咏柳》的作者是谁?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你说的是贺知章的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还是曾巩的“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贺知章(659-744)唐代诗人。字季真,一字维摩,号石窗,晚年更号四明狂客,又称秘书外监。其排行第八,人称“贺八”。越州永兴(今浙江省萧山市)人。武则天证圣进士,授国子四门博士,迁太常博士。后历任礼部侍郎、秘书监、太子宾客等职。为人旷达不羁,有“清谈风流”之誉。八十六岁告老还乡,旋逝。属盛唐前期诗人,又是著名书法家。作品大多散失,现仅存诗二十首。
曾巩(1019-1083),字子固,建昌南丰(今属江西省。宋仁宗时官至中书舍人。他是北宋散文家,诗也写得有特色。)生于1019年八月二十五日(9月30日),死于1083年四月十一日(4月30日)曾致尧之孙,曾易占之子。嘉祐二年(1057)进士。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散文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世称“南丰七曾”(曾巩、曾肇、曾布、曾纡、曾纮、曾协、曾敦)。在学术思想和文学事业上贡献卓越。所写七言绝句,不乏清新可喜的好作品。
这需要结合全诗来分析,再和其它的作品来对比,就能够了解曾巩的《咏柳》的出彩之处了,我这里,就拿贺知章的《咏柳》对比。
一、意境方面,曾巩的《咏柳》更多的是写实,而不是一味地歌颂。柳树在历代的作品当中,都是歌颂着,并且都写得都挺美,但是却并没有完全的贴近现实,那些诗人看到的都是细细的垂柳,而真实的柳条儿,却不是那样的。
像贺知章的《咏柳》: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这可以说是柳树的天花板了,但是真的是这样的吗?并不是!只有嫩嫩的垂柳,才是细细的“万条垂下绿丝绦”,而这种景象,也只有作为景点柳才有,搁哪个大柳树,你只会看到了默绿近乎发黑的叶子,我在学诗的时候,校园里有棵大柳树,因为诗不对实物,我甚至怀疑老师骗我。
反观曾巩的《咏柳》:
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
其它的不说,乱乱的枝条,柳芽不绿,是**的,没有“绿丝绦”的美仑美奂,但是更为真实。垂柳的意境是很好没错,但是柳树在抽新芽的时候,真的并没有乖乖的“垂”着,特别是不见水的柳树,完全就不垂——柳树并不只有垂柳这一个品种。
二、曾巩的《咏柳》是发芽时期,写实了后面柳絮期有多讨嫌。曾巩所说的“飞花蒙日月”的东西是柳絮,有很多诗人对它也同样是赞扬的,但是在我们现实社会当中,真的那么爱柳絮吗?并不是!
在每年,有着太多关于柳絮过敏的新闻,在报道当中,也有部分人对柳絮挺为排斥,垂柳的风景独好,但是不代表柳絮这玩意是可爱的,有很多人对柳树的认知都来自各种文艺作品,并且赏柳也只会在垂柳时期去看,因此很多人对柳树的印象都是很美好的,在现在我们知道柳絮过敏的情况,表明着这种美景,并不是适合任何人(下图不是下雪,是树絮飘飞)。
三、其它诗人写柳,都写它的美,而曾巩,则是写了它的全部。我们很多人一听说柳树,都会想着“万条垂下绿丝绦”或是柳絮飘飘,而在其它状态的柳树,并不是所有人都见过的。曾巩的这篇,就有说到它的清霜降后、柳叶飘零(冬天的柳树)。
在此不说跟写语文题一样的“借诗讽人”,而单看整诗来说,曾巩的这一篇,我觉得属于比较简单易懂的写柳诗作。短短的几句诗,就能够把柳树从抽芽、垂柳、开花(柳絮)、落叶的状态全写了出来,概括得非常全面。
因此,虽然曾巩的这首《咏柳》,并不是教科书上面人人称颂的那个,但是我觉得有它的出彩之处。
关于“《咏柳》的作者是谁?”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本文来自作者[曹孤云]投稿,不代表溟宇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gumingyu.com/changshi/202507-4573.html
评论列表(3条)
我是溟宇号的签约作者“曹孤云”
本文概览:网上有关“《咏柳》的作者是谁?”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咏柳》的作者是谁?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你说的是贺...
文章不错《《咏柳》的作者是谁?》内容很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