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中“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是否出自诗经

网上有关“论语中“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是否出自诗经”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论语中“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是否出自诗经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原文

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1)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2)。”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3),始可与言诗已矣。”

注释

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前两句见《诗经·卫风·硕人》篇。倩,音 qiàn,笑得好看。兮,语助词,相当于“啊”。盼:眼睛黑白分明。绚,有文采。

子夏问孔子:“‘笑得真好看啊,美丽的眼睛真明亮啊,用素粉来打扮啊。’这几句话是什么意思呢?”孔子说:“这是说先有白底然后画画。”子夏又问:“那么,是不是说礼也是后起的事呢?”孔子说:“商,你真是能启发我的人,现在可以同你讨论《诗经》了。”

硕人其颀,衣锦褧衣。齐侯之子,卫侯之妻。东宫之妹,邢侯之姨,谭公维私。

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硕人敖敖,说于农郊。四牡有骄,朱幩镳镳,翟茀以朝。大夫夙退,无使君劳。

河水洋洋,北流活活。施罛濊濊,鱣鲔发发,葭菼揭揭。庶姜孽孽,庶士有朅。 ————诗经·卫风·硕人

《论语·八佾》-巧笑倩兮

意思是:?子夏问孔子:“‘笑得真好看啊,美丽的眼睛真明亮啊,用素粉来打扮啊。’这几句话是什么意思呢?”孔子说:“这是说先有白底然后画画。”子夏又问:“那么,是不是说礼也是后起的事呢?”孔子说:“商,你真是能启发我的人,可以同你讨论《诗经》了。”

该句出自《论语·八佾》,子夏从孔子所讲的“绘事后素”中,领悟到仁先礼后的道理,受到孔子的称赞。就伦理学说,这里的礼指对行为起约束作用的外在形式——礼节仪式;

素指行礼的内心情操。礼后于什么情操?孔子没有直说,但一般认为是后于仁的道德情操。孔子认为,外表的礼节仪式同内心的情操应是统一的,如同绘画一样,质地不洁白,不会画出丰富多彩的图案。

扩展资料:

《论语·八佾》是儒家典籍《论语》的第三篇。《八佾》篇包括26章。本篇主要内容涉及“礼”的问题,主张维护礼在制度上、礼节上的种种规定。

春秋末期,奴隶制社会处于土崩瓦解、礼崩乐坏的过程中,违犯周礼、犯上作乱的事情不断发生,这是封建制代替奴隶制过程中的必然表现。季孙氏用八佾舞于庭院,是典型的破坏周礼的事件。对此,孔子表现出极大的愤慨,“是可忍,孰不可忍”一句,反映了孔子对此事的基本态度。

《论语·八佾第三》(8):先有素朴,后有文明

原文

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

?译文

子夏问:“《诗经》里说的‘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 说的是什么意思?”孔子说:“先有洁白的宣纸,然后才能绘画。”子夏问:“先有温饱,再谈礼法吗?”孔子说:“子夏,你启发了我,我可以开始同你谈论《诗经》了!”

?子夏问诗,认为丽质天生的女性,不必多作装饰,只要穿上素色衣服就很吸引人了,本意在于礼仪形式之华美,而孔子的回答在于礼仪之实,内容之美。子夏领悟力强,受到启发,因论诗而举一反三,带入了自己的思考,孔子赞扬子夏从“绘事后素”中体会到“礼后乎”,外表的礼节仪式同内心的真实情感应是统一的,“礼后乎”的解释是“先有温饱,再谈礼法”,也可以是“先有仁心,再谈礼法”,都是阐述做事、求知的顺序,提醒我们打好基础的重要性,先学会走,再学会跑,一步一步地来,做事才能稳当。

原文

子曰:“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征之矣。”

?译文

孔子说:“夏代的礼仪制度,我能说一说,但它的后代杞国不足以作证明;殷代的礼仪制度,我能说一说,但它的后代宋国不足以作证明。这是杞、宋两国的历史资料和知礼人才不足的缘故。如果有足够的历史资料和懂礼的人才,我就可以验证这两代的礼了。”

?孔子尊礼好礼,曾对夏商礼乐文化作过深入细致的研究,有着相当深刻的理解。在他看来,礼乐制度早在夏商两朝就已形成,周朝的礼制是在这两朝的基础上整理出来的,而且还要更加完善一些。孔子本想通过古时的典籍验证自己的研究,由于年代久远,能够证明古礼的历史典籍和人才都已不复存在了,面对这种现状,夫子虽然有些失落,但他却坦诚地告诉别人,即便自己知道许多以前的礼制,但是在没有得到验证的情况下,它们是很难成立的,更不要说服众了。无法得到证明的推断,只能是推断。凡事都要有证据证明才能成立,没有根据的事情即便做得再好,也得不到大众的认可,这是一种实事求是的态度,实事求是既是治学的态度,也是治国的精神,凡事都应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引申到现代的观点而言,实事求是就是按照事物的实际情况说话、办事、做学问。

原文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

翻译子夏问老师:“《诗经》上说的‘娇媚的笑显得很好看,美丽的眼睛都是清澈透亮,白色的底布才能成为绚丽的画。’这说的是什么意思呢?”孔子说:“这说的是,因为有了绚丽的画作,才知道素色才是最可贵的。(因为再好的画作也要以素色为底子)”子夏接着问:“那用来修饰个人行为的礼,也是在淳朴之后吗?”孔子说:“启发我的是卜商(子夏的名字)你啊,现在可以开始和你交流《诗经》了。”

我的理解

01

子夏是孔子晚年的学生,孔子晚年偏重整理文化典籍,故而教授的学生,长于文采。子夏、颜回等学生,所提的问题,也就大部分和文献典籍有关,且提问优美。不像前期的子贡、子路这些学生,所提的问题大多是现实问题,语句也不像后期学生这么有文采。

子夏所困惑的,是《诗经·卫风·硕人》的诗句。这一首诗,描写的是春秋时代卫庄公夫人庄姜从齐国嫁到卫国时的盛况。全诗用了大量的比喻和排比,来描写庄姜的美。而庄姜不仅是身姿优美,品行亦佳。

子夏自然不是不懂诗句的意思,而是对其隐喻不了解。诗中“巧笑倩兮,美目盼兮”本已清楚描绘了庄姜之美,但后面又加了一句“素以为绚兮”。子夏的疑问,便是在这一句。

孔子回答“绘事后素”,是孔子在说,诗句将庄姜描写的那么美丽,就如同已经一幅美丽的画作,而画作的基础是素色的底布。庄姜美如画,而其品行就是她外在美的底布。故而《诗经》上才说“绘事后素”。

但因为是师生对答,所以孔子回答的很简略,子夏也听得懂。故而有所引申“礼后乎”?

02

什么是“礼后乎”?

“礼”本是一种行为修饰,是让其行为显得更为文明的添加元素。前文孔子感叹过“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可知,“礼”的前提是“仁德”。

作为外显形式的“礼”,如庄姜的外在美一样。因为有其内在的平行,所以庄姜的外在美,是动人的,而不是妖艳的。“礼”如果没有“仁德”作为内在因素,“礼”就成了迂腐的,虚伪的。

这便是子夏所领悟到的“礼后乎”。

03

孔子听到子夏这样说,很受启发,也豪不避讳的说了出来。这又是孔子知礼懂礼的内在表现。

孔子说过:“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这是内在的态度。实事求是的告诉学生,自己被学生的问题所启发,就是外在表现。

孔子知道《诗经·卫风·硕人》所提的内在含义,虽然没有像子夏一样受到了启发,有“礼后乎”的感叹。但是却实实在在,真诚的表现出“礼后乎”的精神内涵,这是孔子高明之处。我们后学,要在这些地方有所留意。

关于“论语中“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是否出自诗经”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本文来自作者[澜薄]投稿,不代表溟宇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gumingyu.com/changshi/202507-4503.html

(6)
澜薄的头像澜薄签约作者

文章推荐

发表回复

作者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3条)

  • 澜薄的头像
    澜薄 2025年07月23日

    我是溟宇号的签约作者“澜薄”

  • 澜薄
    澜薄 2025年07月23日

    本文概览:网上有关“论语中“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是否出自诗经”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论语中“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是否出自诗经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

  • 澜薄
    用户072309 2025年07月23日

    文章不错《论语中“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是否出自诗经》内容很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