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有关“舌尖上的中国第三季什么时候拍的”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舌尖上的中国第三季什么时候拍的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舌尖上的中国一共有3部,共有23集,其中1-7集为第一季,8-15集为第二季,9-23集为第三季。具体分集情况如下:
1、自然的馈赠:以自然环境的巨大差异所带来的截然不同的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为故事背景,展现大自然是以怎样不同的方式赋予中国人食物,又是如何与自然和谐相处,从而了解在世代相传的传统生活方式中,通过各种不同的途径获取食物的故事。
2、主食的故事:本集着重描绘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风貌的有关主食的故事,展现人们对主食的样貌、口感的追求,处理和加工主食的智慧,以及中国人对主食的深厚情感。
3、转化的灵感:腐乳、豆豉、黄酒、泡菜,都有一个共同点,它们都具有一种芳香浓郁的特殊风味。这种味道是人与微生物携手贡献的成果。
4、时间的味道:本集涉及的美食主要有腊肉,火腿,烧腊,咸鱼(腌鱼),腌菜,泡菜,渍菜,以及盐渍,糖渍,油浸,晾晒,风干,冷冻等不同食物保存方法,展现以此为基础和原材料的各种中国美食。
5、厨房的密码:与西方“菜生而鲜,食分而餐”的饮食传统文化相比,中国的菜肴更讲究色、香、味、形、器。而在这一系列意境的追逐中,中国的厨师个个都像魔术大师,都能把“水火交攻”的把戏玩到如火纯青的地步,这是8000年来的修炼。
6、五味的调和:本集探究中国人烹制各种口味所需不同调味料,展示丰富的调味料的制作工艺。涉及川、鲁、粤、淮扬四大基础菜系和新疆、云南等有代表性的地域美食,通过展现丰富多彩的烹饪文化,讲述当下中国人的真实生活,表达他们的真实情感。
7、我们的田野:本集带领观众完成一个回归——从餐桌回归大地。以餐桌上的美食为出发点,继而将视线投向生产出各种美食原材的广袤田野,探究美食的来源,它们是如何被人类以各种方式培育出来,并突出体现生态环保的农业生产方式。
8、脚步:甘肃山丹牧场,老谭夫妇准备向下一站进发;宁夏固原,回乡麦客们开始收割自家的麦子;东海,夫妻船承载着对收获的盼望。
9、心传:传统食物的流散和古老制作秘诀的消失是门派宗师和山野高人共同面对的难题。中国人延续着对世界和人生特有的感知方式,每个平凡的人都在某个瞬间参与创造了舌尖上的非凡史诗。
10、时节:东北,冬季绵长,铁锅炖鱼贴饼子,还有冻豆腐,炖鱼时贴上玉米饼子,一餐美味。天目山,春雷响起,深山中的村民来到大山挖掘雷笋,以笋为生的临安人,用雷笋制作各色美味,雷笋炒肉丝、多味笋干,极致的美食只留给最勤劳的人们。
11、家常:除了红烧肉等广为人们所喜爱的家常菜,更多的是家所代表的伦常与亲情,以及家庭成员之间的微妙关系。就像古诗中描绘的:“三日入厨下,洗手作羹汤”,这羹汤中所饱含的,远不止日常的柴米油盐。
12、相逢:讲述的不仅是人与人的相逢,更是食材与食材的相遇。比如,辣椒与花椒的邂逅,开启了麻辣美味的篇章。又如,在年轻的移民城市深圳,来自全国各地人们的相会,也为崭新美食的诞生创造了机遇。
13、秘境:将目光聚焦于隐秘在人们视线之外的鲜活民间美食,以及这些独特食物背后的多样生活。这一集关注的是“饮食的末梢地区”,也就是那些受现代文明影响较小而得以保存食物原味的地方。
14、三餐:细品中国人餐桌上的一粥一饭。据历史记载,我国古人一日食三餐的习俗可以追溯到晋朝,甚至更早。今日的中国,人们在实现了温饱之后,讲究三餐吃得健康。
15、三餐:《舌尖》第二季的拍摄花絮。主创团队跋涉千里寻觅各地美食,那些不为人知的幕后故事,将带给您别样的欣喜和感动。
16、器具:有时候是厨具餐具创造了烹调方法,有时候烹调方法的需要则推动了厨具餐具的革新。漫长历史中,如何更好地利用食材,烹调出最好的味道,从厨具到餐具,中国人发展出了独特的工具智慧和审美意识。
17、小吃:一方水土一方人。中国丰富的自然资源带来了多样独特的小吃品类。这些食物往往就地取材,最亲和、最能体现当地特色,也最令人回味,在中国饮食文化中具有突出地位和旺盛生命力。
18、宴席:人们将饮食与社交紧密相连,饮食之事倾注了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期许。人们通过宴会,不仅获得饮食艺术的享受,而且可增进亲和,达成和谐。
19、食养:中国人以饮食养生来保健,发展出独特的植物学、医学、营养学体系,创造出具有自然哲思的养生佳肴。食养正气,随手可得的平常食材,蕴含着健康的奥秘,守护着中华民族的身心平安之路。讨论食养,希望帮助大家建立更健康的生活方式。
20、厨人:这一集突出饮食里人的因素,着重展示人与食物的关系。无论家庭生存,还是宗族荣耀,食物构成了我们文化存续的基础,用心的人才能做出美食,我们从饮食中发现生活的真谛。
21、点心:点心是中国烹饪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素以历史悠久、制作精良、品类丰富、风味多变而著称。人们爱吃点心,是因为它们在美味之外,还寄托着中国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期盼。
22、气节:天地万物,随四季更替,中国的农事劳动,也依循着大自然的韵律。世界非遗“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人用来指导农作和生活的一套独特系统,也是中国饮食文化、生活智慧的体现。
23、融合:餐桌上新的变化,同样是时代潮流的印证。本集聚焦中国人口迁移,探讨其如何影响着当今国人的饮食习惯。这些食物,又在以何种方式影响和改变着人们的口味和性情。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陈晓卿向台里申请选题的时候,临时选了个名字叫做“柴米油盐酱醋茶”,后来一度叫过“舌尖上的旅行”,最后剧组讨论才定下了《舌尖上的中国》这个名字。
任长箴受《慢食运动》中对美食学以及领域分类的启发,来划分了《舌尖上的中国》每一个分集。而其中最重要的理念后来在《舌尖上的中国》里以“记忆中的味道”呈现,以一种比较慢的节奏去吃东西、去生活,食物都是最本初的那种食物,最干净、最朴素、最具有自然韵味的。
百度百科-舌尖上的中国
舌尖上的中国原导演陈晓卿再度发文,字里行间透着辛酸和无奈,你怎么看?
中国十大必看纪录片:《大明宫》、《美丽中国》、《时间的风景》、《舌尖上的中国》、《帝企鹅日记》、《 生 命 》、《 海 豚 湾 》、《人生七年》、《 第 三 极 》、《 森 林 之 歌 》。
1、《大明宫》
史实剧情片著名导演金铁木继史诗**《圆明园》之后再创力作6集纪录片**《大明宫》。以大唐帝国的权力中枢大明宫为载体,讲述了大唐帝国三百年荣辱兴衰的历史,更通过大明宫的命运,探讨了大唐盛世的诞生背景,揭示了大唐帝国衰退覆灭的历史根源。
2、《美丽中国》
本片是CCTV和BBC第一次联合摄制的作品。
跟随影片,沿着长江流域,我们可以看到喀斯特地貌造就的奇石怪林;云南的热带雨林,亚洲野象、滇金丝猴、青藏高原以及内蒙草地。这简直是一场六小时的视觉盛宴!
美食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3》播出后,引发了网络热议。尽管更换了主创团队,但大家对这个大IP还是相当期待的。
只是没想到,真的是换了人就换了思想,在《舌尖3》里,导演不再是陈晓卿,而是刘鸿彦。与此同时,整个团队都变得更年轻,但制作的节目却变得更有趣。
就像一部美食纪录片,食物介绍镜头不多。其余的时间,讲完锅讲刀具,讲完坛子讲陶器,这些倒腾出来的三无品又上了线,实在是让人无法忍受。这一巨大的变化,与舌尖1和2的主旨思想背道而驰,许多人认为,第三部并非美食纪录片,纯粹是为了商业宣传和宣传。
再看一下网上的评分,口碑真的会崩溃。在第一集9.3到第三季4.5之间,这种明显的下滑已经足够说明问题了。
更重要的是,节目换了导演,创始人陈晓卿也离开了央视。事实上大家都不知道,为了拍《舌尖上的中国》,陈晓卿等了十年,2002年,他三次申报《舌尖》项目,台上的回音题材好但没钱。截至2011年,央视九套纪录频道共获得资金450万元,陈晓卿也不负众望,取得了辉煌的成绩。
不过看着自己一手打造的品牌被后来人糟蹋成这样,网友们都为他着急,纷纷在网上留言,询问他的看法。
不过从这三次回应中可以看出,陈晓卿有太多的苦恼和无奈,团队的骨干都离开了,节目也与自己无关,版权也归央视所有,就像是给自己的孩子送去别人,自己只能在有空的时候,想想那段那段美好的时光。
陈晓卿曾说过一句名言:人情味比美食更可口。舌尖系列探讨的焦点和目的究竟是中国八大菜系中的哪一类,自古文无第一,武无第二,何况是各式各样的美食呢?“舌尖1”旨在展示美食,让大家看了都流口水流口水流口水流口水流口水。
“舌尖2”以味道讲述故事,以美食观察社会,以美食变迁记录当代中国的飞速发展。现在真的可以说,年岁相仿,年岁不同,人也不一样。导演陈晓卿仍在寻找美食的道路上继续前行,而舌尖系列却成了烂尾楼。
这世上,有很多人都有这样的想法,就是想着换我上去,我也可以上去,但当真的出来的时候,就会明白,天下哪有这么简单的事。
对于央视来说,一场演出搞砸了,大不了以后不做,但对于美食爱好者和观众来说,再也看不到如此用心的美食佳作。
关于“舌尖上的中国第三季什么时候拍的”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本文来自作者[迎南]投稿,不代表溟宇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gumingyu.com/changshi/202507-4342.html
评论列表(3条)
我是溟宇号的签约作者“迎南”
本文概览:网上有关“舌尖上的中国第三季什么时候拍的”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舌尖上的中国第三季什么时候拍的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
文章不错《舌尖上的中国第三季什么时候拍的》内容很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