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有关“甲骨文的简介”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甲骨文的简介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一、甲骨文,是中国的一种古老文字,又称“契文”、“甲骨卜辞”、殷墟文字或“龟甲兽骨文”。是汉字的早期形式,是现存中国王朝时期最古老的一种成熟文字,最早出土于河南省安阳市殷墟。属于上古汉语(old chinese),而非上古或者原始的其他语系的语言。
二、甲骨文发现于中国河南省安阳市殷墟,是商朝(约公元前17世纪-公元前11世纪)的文化产物,距今约3600多年的历史。
三、甲骨文,具有对称、稳定的格局。备书法的三个要素,即用笔、结字、章法。 从字体的数量和结构方式来看,甲骨文已经是发展到了有较严密系统的文字了。汉字的“六书”原则,在甲骨文中都有所体现。但是原始图画文字的痕迹还是比较明显。
四、甲骨文是商朝(约公元前17世纪-公元前11世纪)的文化产物,距今约3600多年的历史。
五、2017年11月24日,甲骨文顺利通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记忆工程国际咨询委员会的评审,成功入选《世界记忆名录》。
扩展资料:
中国官方发布甲骨文入选“世界记忆名录”
甲骨文成功入选“世界记忆名录”发布会26日在北京举行。中国相关机构表示,将以此为契机推动甲骨文研究。
今年10月30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消息,中国申报的甲骨文项目顺利通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记忆项目国际咨询委员会的评审,入选“世界记忆名录”。12月26日的发布会是由中国相关主管部门正式对外发布。
国家档案局副局长王绍忠介绍,早在1996年中国就成立了世界记忆项目国家委员会,并在2000年建立了世界第一个世界记忆遗产国家级名录。中国自1997年第一次申请“世界记忆名录”,已有13份文献遗产成功入选。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驻华代表欧敏行对甲骨文成功入选“世界记忆名录”表示祝贺。她强调该项目对促进文献遗产的保护及合理利用,以及促进国际合作、平等交流具有重要作用,希望各成员国对这个项目给予更多支持。
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表示,故宫博物院作为此次申报“世界记忆名录”的11家甲骨收藏单位之一,收藏甲骨约23000片左右,数量居世界第三位。甲骨文成功入选“世界记忆名录”,进一步加强了各甲骨收藏和研究单位的协同合作,也为今后面向国内各界及国际社会的甲骨文宣传教育和推广,打下了坚实基础。
教育部副部长、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主任杜占元强调,新时期要关注对甲骨文所蕴含的历史文化内涵的研究与挖掘。下一步,教育部、国家语委将牵头组织多学科交叉融合,采用先进科技手段助力甲骨文的研究与应用,力争到2019年甲骨文发现120周年时有一批有影响力的成果面世,使“绝学”不绝,冷门不冷,为增强中华民族文化自信注入力量。
为纪念甲骨文成功入选“世界记忆名录”,教育部、国家语委还专门委托中国集邮总公司制作发行了纪念封。
百度百科-甲骨文
蚌埠双墩一号墓的简介
北京火神庙 主奉:南方火德荧惑星君 创立:唐代贞观年间(627年-649年)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地安门外大街77号 ?
北京火神庙,主祀南方火德荧惑星君,正式名称是勅建火德真君庙,位于北京市西城区地安门外大街77号、什刹海东岸,明代万历三十八年(1610年)在元代庙址上改建而成,清代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重修。现存建筑保留了明代形制和布局,1984年被列入北京市第三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2010年12月12日,重新作为道教活动场所对外开放。
历史火神庙始建于唐代贞观年间(627年-649年)。元代至正六年(1346年)重修。明代万历三十三年,朝廷鉴于紫禁城内宫殿连番失火,将原庙改建为「碧瓦重阁」,有火祖殿、隆恩殿、万歳景灵阁、辅圣殿、弼灵殿等,成为国家祭祀场所。乾隆二十四年重修,时有火祖殿、灵官殿、斗母阁、万夀景命宝阁等,门及后阁已改铺**琉璃瓦。[1]
1949年后,火神庙被单位和居民长期占用,年久失修。1984年5月24日,被列入北京市第三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经过中国道教协会和西城区 *** 多次磋商,于2002年6月11日由中国道教协会闵智亭会长等主持了第一期修缮工程启动仪式,占用单位和居民的陆续搬迁、腾退。2005年9月,又启动了第二期修缮工程,恢复原貌。2010年12月12日,在国家宗教局副局长齐晓飞、中国道教协会会长任法融的主持下,举行了修复竣工开放暨神像开光庆典,重新成为道教活动场所。
2011年5月10日,荷兰 *** 将一个清代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铸造的香炉赠还中国,由北京市文物局安放于庙中。这尊铁香炉铸造于乾隆,原本属于一间火神庙,一百年前被荷兰驻华大使馆收藏保存。荷兰第一副首相马克沁?费尔哈亨(Maxime Verhagen)代表荷兰 *** 将这尊重达1000公斤的古老香炉赠还给中国 *** ,并与中国国家文物局局长单霁翔共同主持揭幕仪式。中国道教协会副会长黄信阳向费尔哈亨致送了「水晶老子像坛」以作纪念。[2][3]
1950年代的火神庙 清代乾隆四十九年铁香炉 注释 ↑ 《钦定日下旧闻考》:原北城日中坊火德真君庙。唐贞观中址。元至正六年修。万厯三十三年,改増碧瓦重阁焉,前殿曰隆恩,后阁曰万歳景灵,阁左右辅圣弼灵等六殿,殿后水亭望北湖。殿墀二碑,一右春坊朱之蕃撰,一礼部侍郎翁正春撰。(《帝京景物畧》)原天启元年三月命太常寺官以六月二十二日祀火德之神著为令。(《明熹宗实录》)原袁中道过火神庙诗:「作客寻春易,游燕遇水难。石桥深树里,谁信在长安。」(《珂雪斋集》)臣等谨按:孙承泽《天府广记》云:「火德真君庙,唐贞观中建。」《帝京景物畧》原文亦云:「唐贞观中址,元至正六年修。」朱彝尊节录省文,遂讹作至正年建耳,今增正。又《帝京景物畧》所载殿后水亭今存,前殿扁曰隆恩,今改为灵官之殿,后阁扁曰万歳景灵阁,今改为万夀景命宝阁,左右扁曰辅圣弼灵,今仍其旧。门及后阁俱改加黄瓦,非碧瓦矣。殿前二碑虽存而无字。 ↑ 荷兰 *** 将清代乾隆年间香炉赠还中国 ,中国新闻网2011年5月10日 ↑ Dutch government returns rare incense burner to China,People's Daily online2011年5月10日 北京道教 组织 北京市道教协会 宫观 西城区 白云观 吕祖宫 火神庙 都城隍庙 朝阳区 东岳庙 丰台区 大王庙 海淀区 桃源观 门头沟区 妙峰山碧霞元君庙 房山区 圣莲山道观 通州区 佑民观 昌平区 青龙观 平谷区 兴隆观 龙王庙 丫髻山道观 ?
长城长度高度简介
时代:春秋时期
发掘单位: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蚌埠市博物馆
发掘领队:阚绪杭
双墩1号墓位于蚌埠市区淮河以北3公里,隶属淮上区小蚌埠镇双墩村。双墩村以村内有两座高9米以上的古墓葬封土堆而闻名,其中之一的1号墓因多种原因无法继续进行原状保护。经国家和安徽省文物主管部门批准,2006年12月,由安徽省文物考古所启动了抢救性发掘工作。在19个月的精心发掘过程中,考古工作者判定该墓为春秋时代的诸侯王级墓葬。而墓葬发掘中发现的形制、结构和遗迹等遗迹现象极其复杂,出现了许多从未见过的新文化现象和建筑遗存。
专家介绍,蚌埠双墩1号墓使用了前所未见的五色颗粒混合土。墓葬的封土、填土均为黄、灰(青)、黑、红、白等五色颗粒混合花土。而这种颗粒混合土非一地所产,均需异地选择和采运,并根据封土和填土所要表现遗迹的需要进行人工混合成不同的深浅颜色。墓葬还使用了前所未见的封土堆下白土垫层,封土堆底部(除墓口和墓道外),铺垫了一层厚0.3米左右的白土层,直径约60米。这种纯白色土,不属于白膏泥土,经检测为沉积淤土渗出来的白色泥浆沉积土。这种白土同时还用于墓坑壁抹层和混合到封填土中。
蚌埠双墩1号墓采用了我国从来未见过的圆形墓坑结构,呈现出特殊的大型有二层台的圆形土坑竖穴墓和阶梯式短墓道等结构形制。墓口直径20.2米,墓坑深7.5米至8米。同样让专家们前所未见的是墓底埋葬布局:墓葬为一个直径14米的圆形底部,墓口下2米处有一个二层台,二层台往下的墓壁微向内斜,直至墓底,显得坑深底大。墓底布局为墓主椁室居中略偏北,围绕墓主椁室东、西、北侧均分布有3个较窄的殉人木棺腐朽痕,南侧殉1人的木棺痕。器物椁室位于墓主南侧殉人的南侧,器物椁室分南北两个箱,南箱为食物,北箱为器物。还有两件几何印纹硬陶器放在器物椁室外,墓底的西南边缘。 让考古工作者称奇的还有,蚌埠双墩1号墓墓坑中发现以前从来未见过的由填土构成的放射线遗迹。墓坑中间由深浅不同土色构成放射线形,从中间向四周辐射,呈扇面形状,共有20条,除东南角4条线似被扰乱外,其他方位辐射线都很清楚,并有一定的角度规律。在放射线遗迹填土层下,墓坑周边约2米宽范围内,建有18个大小不同馒头形状的土丘,直径1.5至3米不等。同时在这层填土中放置大量的土偶,墓坑周边的土偶呈现出组群的状态分布,而在墓坑中间填土层的土偶多为分散状态,也有比较集中的情况分布。在二层台一周内缘部,由3层土偶垒砌成墙体形状的内壁,高34厘米左右。土偶墙与墓壁之间用**泥沙填充,其上部平抹白泥层与上下墓壁白泥层连接成整体。
该墓葬随葬品十分丰富,不仅有专门放置随葬品的器物箱,还有专门放置三牲(猪、牛、羊)的食物箱。随葬品主要放置在南椁室器物箱内,少量放在主棺椁内和殉人棺内,还有2件几何印纹硬陶器放在南椁室外的西侧墓壁处。随葬品以大量的铜器、彩绘陶器、石器、玉器为主,其它有少量的几何硬纹陶瓮、陶盆、灰陶钵、小陶罐等以及海贝饰件、金箔饰件等,计400多件。不包括另外编号的2000多件土偶和因腐朽无法记数的漆木器。铜器占大宗,有编钟一组9件。容器有鼎5件、罍2件、簠4件、豆2件,其它有盉、匜4件、盘、甗、勺、盒等。工具有刀、锛、镰。车马器有车軎10件、马衔8件。兵器有戟、戈、矛、剑、镞等,镞最多,有200多件。彩绘陶器有10多件,因椁盖板倒塌全部被砸的粉碎,经精心提取已修复一批,彩绘陶器均为通体装饰,以红黑黄三色彩绘制,花纹图案分上中下三段组合,精美华丽。石器主要有石磬一组计12件,按大小排列,一端作龙首状。玉器主要放置在主棺内,有管、玦、璧、环、龙形佩、璜等,在器物箱还发现一件特别精致的玉扳。在器物箱西北部发现大量漆木器痕迹,可惜全部腐烂仅存厚厚的漆皮叠压,从腐烂的漆木器痕迹中可以看出有漆盘、漆方盒等,表面有非常细腻精美的花纹。
蚌埠双墩1号墓新的重大考古发现,引起了全国文物界的高度重视。国家文物局局长单霁翔、副局长童明康先后到发掘现场考察并指导发掘工作。国家文物局还出面邀请全国相关专家参与双墩1号墓新文化现象的研究工作。据介绍,蚌埠双墩1号墓正在细致清理过程中,有关鉴定、研判工作已按部就班陆续展开。下一步,将有考古学、历史学、民族学、天文学、宗教学、地质学和建筑学等多种学科专家进行研究,以期揭开种种谜团。
胡斌个人资料及简介
我国首次精确测出明长城长度:总长8851.8千米 ●首次摸清明长城家底,明长城东起辽宁虎山,西至甘肃嘉峪关,分布于北方10省(区、市)156个县域
●首次采用航空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等先进测绘技术,获得有史以来最精确的明长城长度数据长城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文化遗产,198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整体列入世界遗产名录。长城保护一直受到中国和全世界人民的高度关注,但“长城到底有多长?长城现状究竟如何?”却没有一个准确、完整的答案,其长度更是没有一个科学准确的说法,这严重影响了长城保护与研究工作的深入开展。2006年2月,根据国务院同意的《长城保护工程(2005-2014年)总体工作方案》,国家文物局启动了长城保护工程,其中第一项重要工作就是开展长城资源调查,以彻底摸清我国长城资源家底。
明长城资源调查是全国长城资源调查的第一个阶段。为保证调查工作的科学性和准确性,特别是长城长度量测、定位等的精度,国家文物局和国家测绘局于2006年10月签署协议,合作开展明长城资源调查测量。工作中采取“文物部门定性、测绘部门定量”的合作方式,双方共同承担长城田野调查、测量定位、内业整理、数据汇总和科学研究等工作。明长城资源调查工作从2007年5日开始,调查队员行程数十万千米,于2008年10月全面完成野外调查工作,12月15日结束了以田野调查为基础的测量工作。
此次明长城资源调查测量取得丰硕成果,突出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文物和测绘部门进行跨学科合作,对明长城进行定性、定量研究。通过科学的田野考古调查,全面获取了明长城保存现状等第一手资料,并按照1:1万比例尺的成图精度,对外业采集的地理数据进行立体量测,计算出明长城准确的总长度、各分类长度、空间分布等基本数据。二是第一次全面掌握了明长城作为一个庞大的军事防御体系的现存状况,包括其具体分布、走向,墙体和附属设施建筑特点,长城的自然与人文环境、保护和管理现状等。通过调查,基本摸清了明长城的家底,对其认识得到进一步深化。调查成果为划定长城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编制保护规划、制定保护修缮方案、建立长城档案等提供了有力支持。
尤为值得一提的是,此次明长城资源调查测量首次运用了先进的航空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等现代测绘技术手段,确保了明长城测量的精度。测绘工作者根据野外调查成果,采用数字摄影测量技术,进行像控点测量、外业调绘与内业数据采集,获取了长城长度、位置分布等数据,同时生产了长城沿线两侧一定范围内的数字正射影像、数字高程模型和专题要素数据。对于有重要历史意义、保存较好的长城沿线地段,还采用近景摄影测量、三维激光扫描、低空数码航飞等技术进行详细测量。这些先进测绘技术的应用,大大提高了长城田野调查的科技含量和数据的准确性。
目前,测绘工作者正在全力以赴建立长城资源信息数据库。在此基础上,设计开发长城资源信息系统,建立数字长城。在不久的将来,公众足不出户,便能实现数字长城的三维浏览、信息查询、自助量测以及漫游。
据介绍,今明两年将全面启动秦汉及其他时代长城资源田野调查测量工作。2010年底初步完成所有长城资源调查、测量、数据入库、长城长度发布等工作。
共同见证明长城长度数据发布这一历史时刻的领导和嘉宾有:全国政协副主席王志珍,文化部部长蔡武,国家文物局局长单霁翔,国家测绘局局长徐德明,国家文物局副局长童明康,国家测绘局副局长李维森,北京市人民政府副秘书长侯玉兰,驻华外交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北京办事处官员,参与明长城资源调查测量的10省(区、市)文物、测绘部门的领导及代表,长城保护青年志愿者等。
胡斌个人资料及简介如下:
胡斌,1969年生,曾任人民日报编辑、记者、广告部处长,光明日报社广告部主任、社会活动部主任,协鑫集团首席新闻发言人,2019年创办北京弘品文化传媒有限公司,现任北京弘品文化传媒有限公司董事长。
1991年毕业于郑州大学哲学系,同年在中州铝厂参加工作,1995年考入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读研究生,取得硕士学位。1998年分配到《人民日报》记者部工作,2003年起,担任人民日报广告部处长。2011年至2017年,任光明日报社广告部主任、社会活动部主任、北京光明天下广告传媒有限公司总经理等职。
胡斌主要成就
1、策划“寻找最美乡村教师”大型公益活动
2011年,《光明日报》策划启动第一届“寻找最美乡村教师”公益活动,胡斌连续多年参与该项活动的策划及组织工作,代表报社出席捐赠仪式及颁奖典礼。
2012年6月,第二届“寻找最美乡村教师”公益活动启动,中央电视台、光明日报联合主办,活动在全社会引起热烈反响,吸引更多社会力量关注和支持农村教育事业发展,受到多位中央领导的批示表扬。
2013年获“金推手”经典案例年度特别大奖,2014年,在此基础上发起的“镜头中的中国乡村教育”大型公益活动,荣获当年“金推手”经典案例奖。
2、策划“2020中国品牌云峰会”
2020年策划中国品牌云峰会,单霁翔、宋志平、郎永淳等嘉宾参加,外交部原副部长吉佩定为峰会题词:“中国品牌,世界共享”。
关于“甲骨文的简介”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本文来自作者[夜卉]投稿,不代表溟宇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gumingyu.com/changshi/202507-2744.html
评论列表(3条)
我是溟宇号的签约作者“夜卉”
本文概览:网上有关“甲骨文的简介”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甲骨文的简介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一、甲骨文,是中国的一种古...
文章不错《甲骨文的简介》内容很有帮助